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9月26日世界避孕日 粉碎避孕谣言!

2012-09-26 11:02:58 来源:北京晨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今天是世界避孕日,多年来,关于避孕这件“私密小事”的信息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人群中悄然传播,有些错误信息难免以讹传讹。它们生根发芽,形成庞大的脉络,干扰着大众对避孕方式选择的正确认知,有时候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你被这些避孕“谣言”误导过吗?

安全期,“前七后八”靠谱吗?

安全期怎么算?或许你对安全期的认识还停留在“前七后八”、“前三后四”的算法?2012世界避孕日最新调研显示:在中国,58%的有性经验的女性在过去一年当中都曾经采用过“安全期”避孕法,其中的大半都使用3次以上;76.1%有性经验的女性对于安全期的计算采用错误的方法或持有不正确的安全期观点。你是否在和大多数人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女性体内的激素波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卵巢并不会每次都在周期中的固定某一天排卵。而另一方面,精子的活力也不容小窥,进入体内的精子还能存活3至5天,所以,即使知道何时排卵,也架不住精子“守株待兔”。总而言之,简单的推算根本无法准确判断出安全期。

安全期小TIPS:

安全期难以准确计算,有效率低

相对科学的安全期算法名为“奥吉诺公式”,它需要参考女性以往6至12个月的月经记录,用最短的周期天数减去21天,得到前安全期,用最长的周期天数减去10天,得到后安全期。然而,根据临床追踪,即使是用这种复杂的方式计算安全期,并在安全期以外的时间禁欲避孕,其有效率也只有80%左右。

短效避孕药,你对“短效”的误解有多深?

既然前面提到激素,我们就来聊一下激素避孕法吧。最常见的激素避孕法就是短效口服避孕药,这种在欧美和其他亚洲国家使用率高达27%至52%的小药片,在中国似乎一直背负着各种误解,使用率仅为1.2%。68.3%的女性认为避孕药就是“紧急避孕药”,57%的女性因为担心生育影响和代谢蓄积问题而拒绝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

真正了解短效避孕药,需要从它的成分说起。短效避孕药的成分是低剂量的雌、孕激素,而正是“激素”二字,让很多人产生误解。其实,不是所有的激素都是坏激素,让我们谈虎色变的是一些外源性的糖皮质激素,而雌、孕激素是女性卵巢自身分泌的激素,是一切女性功能的基础。我们已经知道,女性的周期排卵是缘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而短效避孕药正是通过低剂量的雌孕激素共同作用,让卵巢暂时休假,实现接近100%的避孕效果,每天30mg雌激素含量比人体每天正常分泌的60至600mg要小得多,对于健康人来说非常安全。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生出另一种担心:长期服用短效避孕药,卵巢会不会退化呢?这个担心不仅是多余,而且还是恰恰相反的。我们的身体是这个星球上最精密的系统,打个比方:夏天皮肤会出汗,我们每天躲在空调房,皮肤暂停出汗,但却不会失去出汗的功能。同理,短效避孕药只是让卵巢暂时停止工作,生育功能不会因此退化,反而会因为休息而获取到更多健康益处,比如降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患病几率。

除了短效避孕药,激素类宫内节育器也是常见的激素避孕法之一。新型激素类宫内节育器一次放置体内,激素会缓慢释放,可提供长达五年的避孕保护,有效率达99%以上,还可以减少经量、缓解痛经、降低感染和子宫内膜癌患病几率。当然因为是放置在体内的长效避孕方式,这种避孕方式相对更适合已经生育过的女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长颈鹿乘车遇限高卧倒

爱死你还是雷死你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