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中国建设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保护濒危语言

2012-09-27 21:23:05 来源:中国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今年28岁的Nabil Alaghbari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留学生。 在2007年刚来到中国的时候,他经常受到各种方言的困扰。

“有个东北的朋友总是说,‘尼说厦’,虽然我原来也学过中文,但是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什么意思,”Alaghbari说。过了好几个月,Alaghbari才弄明白他的朋友说的是“你说啥”,是东北的方言。不过,现在Alaghbari很少遇到这样的麻烦了,因为大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地使用普通话交流。

事实上,在一线城市,普通话已经逐渐取代方言,成了人们使用的主要语言。与此同时,年青一代的城市居民也开始逐渐遗忘了属于他们的方言土语。

为了保护这些正在消失的语言,教育部正在组织推动建设“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近日,中国日报记者专访了主管该项目的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司长张浩明。

“从我国语言国情出发,语言文字工作把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工作的重心,这是增进民族间、地区间的交往,促进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方言的多样化特征与当前呈现的语言趋同性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矛盾,” 张浩明说。

“因此,我们要从保护民族文化、保护民族记忆和民族历史的角度来认识语言和方言的保存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对方言,特别是一些濒危的方言,还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有声数据库建设等进行调查、整理、保存和开发应用。”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从2008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在江苏、上海、北京、辽宁、广西等地相继推进。

近日,大连市征集了9名民众作为大连话的发音人。经过培训后,这些发音人将会用地道的大连话录制一些音频,包括1000个常用汉字、1200个常用词汇、50句话以及讲一段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这些音像资料将构成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辽宁库中的一部分。

“这只是方言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我们采取条件成熟的省市区现行,然后逐步推开,稳步发展,并希望在未来5至10年内,建成一批省市区级的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张浩明说。同时,他也表示,由于这项工程要调动行政和学术两方面的资源,工作的推进仍需时间,所以目前还没有明确关于开发利用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进一步规划。

“现在连完成数据库的具体时间表也是不能给出的,因为各地的差异很大。比如在四川,重庆,陕西这些省市,当地方言仍在广泛使用,衰微趋势不明显,所以这些地区的保护任务就不那么迫切。但是在一些其他的地区,方言可能已经很少有人应用了,但是经费投入不到位,政府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足,或有些经费没用在保护语言上,”张浩明说。

据统计,我国包括汉语在内有约130种语言,还有很多方言。尽管没有官方统计显示濒危方言的具体数字,濒危方言的例子俯拾即是。

比如畲话,即畲族人说的一种汉语方言。它零散地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说畲话的总人口原来大约有5万人,但都处于零星分布状态,周围分别被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等强势方言所分割包围。现在年轻人已经不说畲话,改说当地的强势方言或普通话了。

再比如正话,分布于广东省电白县境内山区地带的几个乡村,现在使用人口只有一千多人,周围是当地粤语。很多人已经完全改说粤语了,而这种方言很可能在三至五年内就消失了。

“我们说保护方言,把它发扬光大的可能性并不大,而这也不是我们工作的初衷。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仍占核心地位,”张浩明说。

根据教育部2011年的统计显示,目前国内能够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人比例大概是70%左右, 比2000年的51.04%有了明显提高。

“下一步的工作,首先需要继续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加强语言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语言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开展与语言保护有关的活动,”张浩明说。

据了解,除了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我国还开展了“中国方言文化典藏”等重大工程。目前我国已出版了几十种方言词典,如《广州方言词典》、《上海方言词典》、《哈尔滨方言词典》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也收录了一批方言词语、方言义项或方言字头。(记者 程盈琪)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濒危语言

精彩热图

长颈鹿乘车遇限高卧倒

爱死你还是雷死你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