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甘肃省召开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2012-11-05 16:10:08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上午9:30,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甘肃省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晓明介绍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这是作为“喜迎十八大:陇原在行动”第六场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王晓明说,党的十七大以来,伴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甘肃省卫生事业取得积极进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王晓明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了情况。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

一是新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能力逐步提高。截至2012年9月,甘肃省参合农民达1921.50万人,参合率达到97.09%,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7%,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240元。全省有11个市(州)开始运行新农合“一卡通”,覆盖人口1200多万。全面启动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工作。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妇女宫颈癌等9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4种疾病、23个病种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截至目前,新农合基金累计救治大病患者4180人,补助金额达3931万元,平均实际补偿比达到68%。

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药品价格合理下降。实施非基本药品和医用耗材网上集中采购,对非基药(抗生素、抗肿瘤类)及高值医用耗材(心血管类)和检验试剂类进行了招标,同国家发改委和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最高零售价比,非基药平均降幅为36.25%,高值医用耗材和检验试剂类总降幅为11.12%,其中有96种产品的价格为目前全国最低价。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逐步提高。通过争取实施国家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项目等,使基层医疗服务条件有了很大改观。仅2012年,共投资4.33亿元建设了5个县级医院,240个乡镇卫生院,6个县级重大疾病防控机构,29个县急救中心并配备救护车及车载设备。今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250个村卫生室全部开工建设,已建成164个。建成了覆盖全省1350家市州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远程医疗会诊网络。

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进一步扩展。人均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提高到25元,并全部落实到位。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分别达到78.7%、81.7%。以乡镇为单位,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达到95%以上。0-6岁儿童健康管理人数151.2万,孕产妇健康管理人数22.2万,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人数203.6万。管理高血压患者106.3万人,糖尿病患者35.7万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4万人。

五是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公立医院“315”改革模式在全省推广。积极发挥医院等级评审导向作用,指导医疗机构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2012年,我省有22个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央给每个县每年300万经费。与公立医院改革配套的编制人事改革、医疗服务技术价格调整等项工作争正在积极开展。

六是全面扶持中医药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省累计投资6.23亿元,对2所省级、11所市级、32所县级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进了建设。累计投资1.81亿元,重点对省市级重点中医药专科、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进行了普遍建设,为大部分乡村和社区卫生机构配备基本的中医药诊疗设备,覆盖全省省、市、县、乡、村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全面强化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在全省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管理科和门诊中医科,住院部设立了不低于总床位数5%的中医病房,在公立综合医院初步形成了中西医并重的工作局面。全省中医中药同步协调发展,中医实用型人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储备初具规模,中医药养生旅游、药用木本植物种植、药膳推广应用工作广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普遍应用。“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走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已经成为甘肃医改的一张名片。

二、医疗质量安全和服务监管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质量万里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健全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推动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切实抓好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全面落实以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和医疗机构“八个排队”医疗机构为核心的22项监管制度,全省有92家二级以上医院安装防统方软件,加强医院处方信息管理,遏制药品回扣,受到了中央纪委督导组和卫生部惩防体系建设检查组的肯定。与全国同期相比,我省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甘肃省治理过度医疗成效显著,老百姓就医负担逐步减轻。

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及应急工作情况

一是传染病、地方病控制工作有序开展。麻疹、脊灰、艾滋病、结核病、鼠疫等传染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重点地方病防治通过国家考评验收,49个国家级艾滋病丙肝哨点监测工作顺利完成。疾病谱分析覆盖全部县(市、区)。二是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得力。圆满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历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赛段比赛等多次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成功应对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岷县泥石流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卫生部和相关活动主办部门的褒奖。

四、食品安全和卫生执法监督情况

建立了食品安全政府目标考核、有奖举报和黑名单制度。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监督覆盖率显著提升。联合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建立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移送工作机制。建立多部门食品安全协作机制,强化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工作,提升我省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水平和效能。继2008年省卫生厅第一个报告三鹿奶粉引起婴幼儿结石症状后,今年4月份,省卫生厅在全省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并报告了某品牌婴幼儿配方食品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通过省、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上报卫生部,得到了卫生部通报表扬,充分肯定了我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加强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全省82家医疗机构取得职业性健康体检机构资质,15家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104家医疗机构成立职业病科。

五、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实施《甘肃省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着力做好农村卫生人才、城市社区卫生人才、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人才、卫生监督人才、中医药人才、护理人才、医疗卫生管理人才等七支队伍的开发配置。仅2012年就公开选拔2200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录工作,依托兰州大学、甘肃中医学院招收310名免费医学生。选派到国(境)外进修149人、省外进修1205人、省内进修3260人。

六、卫生援藏工作情况

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省上有关精神,切实营造好我省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深厚氛围,去年以来,省卫生厅全面加强对口援助本省藏区卫生工作,卫生援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确定了省内10个市卫生局对口支援藏区10个县市卫生工作关系,省级各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藏区相应医疗卫生机构,省卫生厅机关各处(室、局)对甘南州各县市卫生工作开展对口指导帮扶。建立了对口支援藏区干部交流挂职制度,选派省卫生厅机关及相关市州和单位的11名干部赴藏区挂职工作。2011年,共下达全省藏区卫生专项资金1.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815万元,支持建设藏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医改补助资金和公共卫生项目投入1.2亿元,实施藏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县级医院会诊系统建设、县级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农村急救体系救护车及设备等项目,开展各项疾病防控和救治。省卫生厅按照建设甘南藏区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帮助甘南州医院配置了1.5T核磁共振机和64排螺旋CT机,填补了甘南区域内核磁共振检查设备的空白,进一步提升甘南州医院的诊断水平。10个对口市和省级各医疗卫生单位多次深入藏区开展调研,捐赠医疗设备,举办培训班,开展急救演练和健康教育等活动,积极支援藏区医疗卫生工作,一年援助项目资金达到812.57万元,对口援建基础设施项目3个,投资411万元,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援助医疗设备576台件,价值401.57万元;培训人员194名,其中接收对口培训130人,派往外省市64人;选派对口帮扶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58名,针对甘南州医院影像、检验等技术人员不足问题,省卫生厅安排14名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甘南州医院帮助工作。

王晓明最后强调说,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民”的战略要求,以不断增进城乡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目标,还广泛组织开展了以“三支”、“三扶”为核心的全行业“双联”行动,重点在农村建设健康文化墙,举办农民健康沙龙,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家庭;此外,启动白血病、尿毒症等10种大病的调查,着力开展疾病综合干预和前期预防工作,这必将推动大病特别是慢性病的防治进程,提高疾病的综合防治能力。(中国日报记者 薛朝华)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甘肃省 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精彩热图

遣返13名台湾嫌犯和通缉犯

南少林武术文化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