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验血查钙,最“坑爹”的体检项目?!——儿童微量元素检测探秘

2012-12-03 13:42:46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利益催“大”微量元素 误导滥补藏有隐患

明知结果不靠谱,为何还要开展检测?“非常纠结,也很无奈。”某三甲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医生小苏说,医院领导要求开展检测,创收是重要原因。这是问题的根源,医务人员必须考虑生计。

小鲁也表示:“除血铅外,所谓的微量元素检测除了有经济意义外无任何临床意义。医院之所以开展有的是因为儿科医生和医院管理层对微量元素检测存在错误认识;有的是即使知道真相也不会主动戳穿这个事情,毕竟增加一个检测项目就可以多赚钱”。

据记者调查,我国各地微量元素检测基本都是自费,一次检查五项(除铅外)费用低的40元左右,高的近100元。

小苏告诉记者,目前医院用的主要是国产试剂,五项检查成本厂家报价7元多,再加上仪器损耗以及人工等成本,这一项目的盈利虽不算太大,但它量大。他所在医院每天就有150个左右标本,每年幼儿园体检还有很多额外的标本,全年将近6万个标本。

“微量元素检测纯属炒作。除医院外,最大的赢家就是那些卖补品的商家,还有检测仪器和试剂的生产厂家。”小鲁说,这是一个产业链。

微量元素检测的滥用,再加上“孩子不吃饭,补锌是关键”“钙锌同补,增强吸收”等广告的轰炸,使部分医生和家长深陷迷局。一些临床医生不了解真相,过于依赖化验单看病;一些家长主动要求检测微量元素,如果医院不能测,还会认为医院水平差。这些使得孩子滥补微量元素在所难免。

家住呼和浩特新城区的赵海燕说,孩子在防保站花了80元检测,结果略微缺锌,医生给开了150元的补锌冲剂。北京丰台区的王女士听说孩子缺锌和钙,一口气买了8盒保健品,花费数百元。

业内人士指出,不仅检测、开药增加家长的负担,更令人担忧的是,拿不靠谱的检验结果去指导用药,其中潜藏隐患。如补钙过量会高钙血症、脏器组织钙化等;锌过量则会导致孩子胃肠道不适。

微量元素检测禁令遭遇“软执行” 惩罚违规应有“硬措施”

“微量元素被人为夸大,一个有良知、有职业修养的医生不应该开这个检查。”丁宗一说。微量元素检测的泛滥,给孩子的成长人为设置了“暗礁”。

其实,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专门下发文件要求:“除血铅检测外,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不得开展其他重金属和类金属的临床检测,不得出具临床检测报告。”这一规定在现实中明显遭遇“软执行”,凸显了监管的乏力。

受访专家指出,首先,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其诊疗行为,废弃不合理、不科学的检查;医生要有正确意识,要负责任,合理开出各种检验申请,对违反规定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应有可操作性的处罚措施。同时要加强培训,提高医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尤其是基层医生。

宋红梅表示,医生不能“纸上看病”。如关于孩子微量元素是否缺乏,不能简单地凭检测结果做出判断并开药,更重要的是看孩子的临床症状、饮食情况以及病史等综合考虑。“孩子只要是正常饮食,不偏食,没有先天代谢缺陷,以现在的生活条件一般不缺微量元素;婴幼儿时期按医嘱适当补充些维生素D和钙即可,而没必要检测。”

其次,要对家长进行宣教,正确引导,减少盲从性。“与其给孩子补微量元素,不如给家长多补补营养知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刘景城说。

丁宗一也表示,家长不应太关注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是否正常,而应该多关注些这样的问题:了解各种食物中都含有哪些微量元素,含有哪些营养素,如何搭配好一日三餐。

此外,专家们还指出,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管补充微量元素药品、保健品的不实广告宣传,以免公众被误导。政府部门、社会、家庭等各方应携手,消除儿童成长过程中人为增添的烦恼。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笑抽的瞬间囧图

古代皇帝选妃“裸检”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