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中国能否开启“新庄重文化时代”?

2012-12-11 08:32: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然而,至少,追索如上两者的关系可以发现:“莫言-诺奖潮”和《温故1942》各自以多棱镜样的方式反映了中国文化现状。它们至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两个实证,提供了“中国文化产品”的基础密码:关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记忆;关于一个时代的核心症结与真切痛疼;关于人性与“非人”时时角力的深刻内在;关于大多数人所共生共有的朴素情感的艺术诠释——其中包含着一种严肃的、由表及里的、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那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以感同身受的、伟大而互通的情感,也是文学艺术本身的魅力所在:在人类内心雕梁画栋。

事实上,这些年,中国文化正在面对着这样的现实:改革开放30多年,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GDP不断增长;但另一方面,文化构建的相对滞后,也使得种种“形而上”在自我重构和外来影响中消化不良、变形和夹生——即,旧的价值体系不复存在,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健全。这使得中国在社会转型阶段正在经历精神生活的兵荒马乱、信仰信念的缺失和文化道德的无所适从。

在一个价值坐标迷失、文化生态混乱的现状中,人们难免东突西奔。娱乐和恶搞一度几乎成为当下文化生活的主导,人们难以找到对于生命意义的共鸣,对于价值观念的诠释,对于信仰信念的建设,对于至善至美的唤醒。甚至连文化产品最核心属性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都不能实现。文化形态固然可以多元多义,活泼多样,然而与心灵无关的无聊、与德性无关的任性,从来都是瓦解其精髓的敌人。人们在大时代火车呼啸着转弯之时,更需要文化的向心力和建设性。然而,当下,究竟有多少文化产品完成了“精神家园”、“灵魂归属”的使命?

学者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一书中说,一个社会的文化精英所经营的文化产品,往往对于过往的历史,主动承载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他们所产生的文化的力量可以也正在成为社会的推动力。但是,我国当下的文化产品面对丰富的现实生活却严重缺席。“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记忆呢?在《上海宝贝》里、《大话西游》里,还是在《无极》和《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当我们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以及最重要的,沉默,来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相比于盛行一时的“娱乐文化”,中国当下严肃文化产品,能否重新开启一种触痛现实、反映世相、揭示人性、建构格局的“庄重文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雪上的舞蹈

南京"鸟爷"环保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