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深圳:实现文化民生铸就文化重镇

2012-09-12 13:54:0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9月8日,周末的深圳中心书城人头攒动,买书的学生,休闲的市民,听讲座的人们,熙熙攘攘充满了这座国内单层面积最大的书城。除了书城,人们还可以选择在深圳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在社区的活动中心和像青番茄网上图书馆这样的民间机构参与各种自己喜爱的读书、音乐会、戏剧等免费公益文化活动。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对公民文化权利的尊重,也就是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这是2000年11月首届深圳读书月期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文化发展根本目的”的理念。

曾经是顶着“文化沙漠”的帽子扮演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如今早已蜕变成全国创意文化城市的示范地区。今天的深圳,已经初步建立起设施齐全、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扛起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大旗,成为有识之士施展创意创造的广阔平台,真正的完成市民文化的“福利”到“权利”的转变。

平等是实现文化权利的前提

深圳是全国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比例倒挂最大的城市。移民是深圳的特征,移民文化更是深圳鲜明的文化特征。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凝聚要展示出各自风采,另一方面要在公共生活中缔造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是充分体现市民文化权利实现的关键所在。所以让市民能平等地接触到文化,受到文化的熏陶,就成为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前提。

以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来为例,深圳在这方面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记者了解到,深圳每年投入两亿多元用于中小学的地方教材与教辅材料采购,占总数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地方教材与教辅材料,不仅公立学校得到政府资助,一些民办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同样享受此政策。

在深圳从事租车服务的司机陈师傅的创业经历中就刻着标准的 “深圳青年”的印记。十几年前陈师傅从安徽老家只身来到深圳,来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赚钱回老家娶个媳妇。

“我是当时村子里走的最远的一个,他们远的也就到上海了,去江苏的人最多。”至今让他引以为傲的还是来到深圳的这个选择,这个纯粹的地理上的差异在当时却意味着谁的“胆量”更大。

从聊天中得知,陈师傅在工厂的业余生活很丰富,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厂子里的图书室看书和学车上。后来厂内组建车队,他通过招标包了一辆商务车做接待。现在陈师傅已经在深圳安家落户,跟妻子和弟弟一起开了间租车公司,业余时间也喜欢看书、上网。

为了丰富像陈师傅这样的外来青工的文化生活,引导和培育他们对深圳的家园意识,创建美好和谐深圳,深圳市委宣传部和市文体旅游局主办了“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这是全国唯一以劳务工为主要受众群体的节庆活动,每年一届。文化节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摄影大赛、书法大赛、知识竞赛、器乐比赛、街舞大赛、电子竞技比赛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外来青工踊跃参与。

不仅如此,“十大书香家庭”评选、社区建设了自动图书馆、这些活动的举办已经成为深圳的一个重要文化景象,一种倡导文明、树立文化榜样的力量滋润了文化发展的沃土。在深圳,市民的文化生活不会受到身份、级别甚至收入高低等因素的限制,能接触文化资源的人是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任何人都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和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

倡导阅读满足各种文化权利诉求

“我们把“有书看”作为最基本的文化需求,读书是和人们素养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实现市民读书求知的权利诉求,另一方面也从读书求知出发提升整个社会市民的素养。深圳同样把读书求知权利的实现,作为市民文化权利实现的基本的工程。”在谈到文化权利最基本的条件时,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这样回答记者。

据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机构2011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出版物销售排名在前的15大书城中深圳展了3家。深圳人图书音像消费每年15亿元左右,占全国市场的4%。深圳每年11月的“深圳读书月”更是成为了深圳市的一张“名片”。

每届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推荐”、“读书论坛”等活动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和舞台。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读书的入口,虽然读书月只有一个月,却通过这短短的一个月中强化了一种概念、培养了一种习惯。截止到去年,读书月已经举办了12届,参与人数达到950万人次。

除了深圳读书月,深圳的书城也是一大特色,相比其他城市以金融、商业聚集地作为城市的CBD,深圳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书城开在哪里,哪里就变成CBD。书城也走出传统书店单纯售书的单一模式,转型成为复合型文化交流聚集地。人们把商务洽谈、访亲会友、甚至情侣约会的地点都设在书城。逛书城已经成为市民以及外来人员文化消费场所的首选。

据深圳书城中心城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太清介绍,一方面书城持续举办大量的公益文化活动,打造出“深圳书城选书”、“深圳晚八点”、“莎莎讲故事” 等多个深受广大读者认同和喜爱的精品栏目,从周一到周日,从幼教育儿到留学资讯,从名家讲座到读者沙龙,来到书城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交流、欣赏和阅读体验活动。

另一方面创意在书城中成为最大亮点。售书读书在中心书城只是面向市民众多文化服务项目中的一个,各种创意小店、书画艺廊、文化展览也让读者在书城感受更加丰富的文化气息、受到艺术的感染,同时满足市民对文化参与文化消费的诉求。

寻求文化普及与高端文化的平衡点

文化区别于其他领域有示范引导作用。我们要通过高端文化的引导来带动它的发展。

据悉目前深圳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市、区、街道、社区4级文化设施网络,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达1114座。其中,全市公共图书馆(室)618座,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62个,博物馆(含纪念馆)22个,美术馆6个,高雅艺术演出经营单位场所25家,各类文化广场381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这一组数字足可以看出深圳政府在文化建设的硬件建设上做了多大的投入。文化被更多的人掌握,文化的传播速度也大大超过从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如何唤起市民对高端文化的渴望与热情,成为了深圳文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自1994年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了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以市场机制来引导文化投资,真正的把资金投在了百姓感兴趣的、具有文化引导力的项目上。2007年初,全市公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其中也扶持了涵盖戏剧、戏曲、古典音乐等多种高雅艺术形式的公益文化活动。

“美丽星期天”的公益音乐会每周日会准时与大家见面。在这里市民不仅享受到各种演奏形式的音乐会,还可以和音乐名家面对面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教育。加之“深圳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引进的“高精尖”演出项目等,还有影响全国乃至海外的一年一度的深圳文博会,逐渐使深圳成为继北京和上海之后的又一个“文化重镇”。(刘一文、徐平)

精彩热图

那些潜伏在地球上的外星人

探秘巴西神秘原始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