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非京籍家长:户口已限购车房 不能再限制高考

2013-01-08 14:59:0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大限将至”,备受公众和学生家长关注的京沪粤异地高考方案到底何去何从?几个月来,每逢周四,在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教育部信访办偏僻的小院里,因为异地高考,“京籍家长”和“非京籍家长”激烈地表达着各自的观点。

互联网上,京籍人士将支持开放异地高考的家长称之为“异闹”,并明确表示,北京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公共资源本来十分充裕,正是因为不断涌入的外地人口,严重影响了本地居民的正当权益,而开放异地高考则会使情况更加糟糕。

“非京籍家长”则认为,北京的发展离不开外地人口的贡献,异地高考集中体现了这座城市对自己的歧视。在教育公平的大前提下,自己的孩子不能因为户口而丧失更好的升学机会。

“一纸户口能限制购房、限制摇号买车,这些我们都可以接受,但是关系到自己孩子的前途命运,我们就不能这样等着!”教育部信访办门口,一位拿着请愿书的家长说。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北京两个“家有考生”的不同户籍家庭,了解异地高考对他们的改变。

京籍家长:“异地高考将带给我们空前的压力”

找到王波是在“2013高考论坛”。他在论坛上发表了一个“我想和‘异闹’心平气和谈谈”的帖子,跟帖无数。

王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教育部信访办门口的请愿活动自己也参加过几次,但后来不再去了,因为那里“想表现自己或者出于各种目的想出名的人太多,有律师、社会活动家,还有‘奇装异服’的小青年”,何况,2013年高考报名还是不允许“非京籍考生”报考,至少自己儿子考试的时候少了不少潜在的竞争对手。

王波坦言,异地高考给自己家庭带来的是压力。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按部就班地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在孩子上学前,他还没有太多顾虑,但现在他无时无刻不感到压力,时常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人口太多,在北京生活越来越多不便,如果异地高考的口子一开,带来的压力将是空前的。”

具体到教育层面,当外地孩子还只是面对中考和高考压力的时候,北京的孩子面对的是入托压力、幼升小压力、小升初压力,中考和高考相对来说已经是重压后的缓冲了。这些压力,对家长而言,就是能力、时间和财力。对孩子而言,就是耐力和体力。

“异地高考牵一发动全身,现有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现有人口的需求。我们的孩子上小学要考试,所以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学奥数、学围棋、学跳舞。进初中更是拼爹,拼孩子的毅力。除了交钱,还要看孩子有什么证书。有需求,就有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民间办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教师到处走穴。据我所知,小学生大部分都在上课外班,甚至个别孩子仅奥数班每周就报了4~5个,孩子家长更是生活在疲于奔命之中。”

王波说,自打儿子上小学起,他们夫妇就几乎没睡过一个懒觉,包括周末。因为儿子的英语较弱,从初中起,他就给儿子报了每周一、三、五晚自习后的“课外辅导”,周六日是奥数和航模的交叉进行。王波曾考虑过让孩子学一门艺术,比如钢琴、小提琴,但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实在无力负担每小时几百元的课时费。

即便这样,王波计算了一下,妻子每月7000元左右的工资都花在了孩子上学上。

日益枯竭的北京水资源、日益拥堵的交通、日益买不起的房子……在王波看来,北京再也承担不起人口“日益增多”了。

王波说,之所以发帖子希望和“异闹”心平气和地谈谈,就是考虑到“非京籍家长”也分两类人:一种是自己都无法立足,却强拉硬拽地要孩子也待在北京;另一种是在北京工作了很久,盼望家庭团聚,盼望孩子可以在北京高考。

王波表示,自己支持后者,只是担心政策推进得太快,变成“虎头蛇尾”或是“半吊子工程”。“异地高考的口子一开,恐怕很多人削尖了脑袋也要把孩子送到北京来学习,包括有钱的、有权的,结果恐怕就是真正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人的孩子没学上了!” 王波激动地说,“这不是试验品或是烂尾楼,这赌的是孩子的后半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王波苦笑着说,儿子比自己想得开,曾公开反对自己去参加“请愿活动”,“没必要。”儿子告诉王波,北京近几年的高考录取率都在80%以上,10个人里有8个能上大学,自己肯定没问题。

但王波追求的是让儿子不仅上大学,还要上好大学,上一本、上一本里的名校。对此,儿子更是不以为然,认为与其削尖脑袋进名校,不如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对于毕业后北京大学生依然面临就业压力的现状,儿子说自己不排除先去二线城市打拼几年的可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焦点图片

长沙“比基尼餐厅”

重庆学生造“箱宅”7㎡家

理科男造“妹子版”寝室

盘点全球令人无法想象的胖人

精彩热图

“地铁十八怪”风靡网络

中国狗狗秀性感丝袜照引英媒关注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 曾四次到访中国(组图)

30个月男人变成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