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春节了,蒿沟乡大大小小的村子里显得空旷冷清。大部分农家门前大门紧闭,院落凌乱。空旷的乡村小路上,最常见的就是运输动物的大型卡车,以及刚修建好的三五米高的大铁笼子,这是专门用来装狮子、老虎和黑熊等大型动物的。
“搞马戏的人,现在都到外面挣钱去了。春节期间是演出最多的时候。”徐常州说。
徐常州搞马戏团已经十五年了。这些动物是他从不同地方的动物园租来的,每只动物租金在几千元,一个月下来,动物的租金要三四万元。如今,这些动物能为他带来一年一百多万元的收入。如今,他把妻子和孩子都安置在宿州市区,也在市里买了房子,而老家三十多平米的小院子则专门给动物们休整,每次带动物们回家,自己和七十岁的母亲就在这里照顾动物。
在埇桥区,和徐常州这样的马戏从业人员,最高峰时曾有2万余人,共三百多个马戏团。在当地有句老话: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意思是这里高手云集,马戏艺人没两把刷子就别来班门弄斧。如今,不少埇桥人已经成了专业马戏艺人,这门手艺也给当地人带来了相当不菲的收入。
然而在行业兴盛的同时,近年来,行走各地的乡村马戏团也因为对动物的训练方式不够科学、人性而遭到了不少谴责。随着公众动物保护意识的日渐增强,马戏表演项目在不少地方都受到了苛责,尤其是来自动物保护界的苛责。
宿州市文化馆馆长张永恒介绍,由于一些动物保护方面的压力,这几年马戏团也在慢慢改进训练动物的方式和表演模式。
“2006年举办第一届宿州国际马戏艺术节的时候,有一个节目是老虎跳火圈,这也是乡村马戏一直以来的经典节目,”张永恒介绍,“但演出后不久,有关部门就要求取缔了这样的节目,因为这是对动物的一种伤害,动物怕火。”
在2010年举办的第二届宿州马戏艺术节里,这个节目以老虎钻铁圈取代,铁圈上缠绕树叶。
说到这里,张永恒也觉得有一丝无奈。
“马戏团毕竟是从乡村发展起来的。不是驯兽员要伤害动物,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些。”张永恒说。“他们和这些动物朝夕相处这么多年,对待动物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会刻意伤害它呢?”
在31岁的驯兽员晁岳战看来,驯兽员一定不会伤害动物。他两年前从家乡河南来到宿州,专门训练狮子、老虎和黑熊等大型动物。他的手臂上就有被老虎抓上的痕迹。他说,最常见的就是用食物引诱。
舆论压力较大的时候,和徐常州一样的马戏团团长的生意也一度冷清。收入减少了,但开支却一样也少不了。徐常州饲养几只大型动物,光买肉的钱就要好几百元。但生意再差,也不能让动物饿着一点。对他们来说,只有让这些老虎狮子吃饱,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