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云南国门小学缅籍学生:将来我要当驻华大使

2013-02-27 21:14:54 来源:中国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一 民族语言搭桥

1983年,五个缅甸孩子跨过边境,开始了缅甸籍学生的长途之旅,首次进入片马小学就读。“最开始缅甸学生纯粹为了学习汉语,小学毕业后就回去做生意了,”校长麻大才说。

随着跨境贸易的发展,缅甸商人开始意识到迫切需要会说汉语的雇员。同时,缅甸地方政府和中国官员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对双语翻译的需求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让来到片马学校的缅甸学生倍增,2009年数量达到18个,是最初的三倍。而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5个。

据片马当地人介绍,五六妹的家乡并不为适龄学生提供免费教育。家长集体聘请一个教师,中午学生为老师带午饭,教育的质量无法保证。因此,家境稍好的孩子都希望能够到中国来上学。“人民币对缅币汇率非常高,十元人民币对于一般缅甸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款,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很难保证教育持续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告诉记者。

大多数来中国上学的缅甸学生都会比同班的孩子晚入学两三年,因为缅甸父母都想让子女先掌握本地语言。去年,片马最大的一年级新生已经13岁,比同班学生大至少6岁。

课间,孩子都在操场上玩耍,人们很难一下子区分出哪个是缅甸孩子,哪个是中国孩子。因为,学生当中有许多同宗同族,同属于傈僳族,平日里说着傈僳语。

五六妹和其他缅甸孩子一样,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几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所以老师们用傈僳语作为第三语言,让孩子们逐步理解汉语。片马小学36名教师中绝大部分都会说傈僳族语言。“小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比成人更有优势,无论哪个孩子学汉语慢,我们通过课下一对一的辅导都能赶上来,”麻校长告诉记者。

相似的情形发生也在其他国门小学,因为很多居住在边境两边的人们虽然国籍不同,却是同宗同源。瑞丽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1所,缅籍学生1758人,占学生总数的5%左右。学前缅籍学生421人(学前班210人,民办幼儿园211人)、小学缅籍学生1200人、初中100人、高中37人。可见缅籍学生主力在小学阶段,而极少数才能够坚持进入中国大学学习。

“一寨两国”门前一群骑着小自行车的缅甸孩童,穿过71号界碑前的国境线,来到中国国门下,等待穿过马路到对面。这些孩童就是边境上在中国学校就读的缅甸“小留学生”。

云南瑞丽云井边防小学离中缅边境线不到200米,该校校长孙加亮介绍,在云井边防小学读书的缅籍学生有64人,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都有,孩子们相处的很好。由于中国教育条件比缅方好,很多缅甸的村民都愿意将子女送到姐告小学就读。每天清晨和午后,这些“小留学生”们就背起小书包,很自然地跨过国境,每天往返于两国之间。

孙加亮告诉中国日报记者,缅甸的孩子享受中国的“二免一补”政策,不但免了学费和书费,还享受每天3元营养早餐补贴,有鸡蛋、面包、牛奶、米线等。孩子和家长都切实感受到中国教育政策好。

孙加亮说,“这64名孩子都是傣族,我们的老师使用傣语和汉语双语教学,以汉语为主、傣语为辅。一年级的时候他们听不懂(以傣语为主),等到二年级后,他们的汉语水平有很大程度提高,开始以汉语为主。”

“云井边防小学还与缅甸的华侨小学举行‘手拉手’活动,不定期在学校开展禁毒防艾和消防知识的讲座。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错,有一位缅籍小朋友这学期还考了班里第一名,学校主要用汉语和傣语教学。”孙加亮说,“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都在中国做生意,比如卖珠宝、开杂货店等等。”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云南 国门小学 驻华大使

 
 
 

焦点图片

长沙“比基尼餐厅”

重庆学生造“箱宅”7㎡家

理科男造“妹子版”寝室

盘点全球令人无法想象的胖人

精彩热图

“地铁十八怪”风靡网络

中国狗狗秀性感丝袜照引英媒关注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 曾四次到访中国(组图)

30个月男人变成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