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从摊主到图书策划人 来京务工人员鲁大庆的30年

2013-03-21 16:23:56 来源:工人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一头乌黑长发,上身穿着皮夹克,下身穿着怀旧风格的牛仔裤,右手夹着一根烟,身子侧靠在椅子上,这是鲁大庆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从他的发型和打扮来看,很容易把他与文艺联系到一起,他也的确供职于一家文化公司,从事图书策划工作。但是,谁能相信,十几年前刚到北京的他只是在方家胡同摆摊做早餐呢。

1995年,刚刚20岁的鲁大庆从老家安徽庐江独自来到北京打工,首都的一切对这个高中毕业不久的小伙子来说都是新鲜的。年少轻狂的鲁大庆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要在北京闯出一番事业”。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摆在鲁大庆面前:“没有一门手艺,不知道该做什么”。

“那个年代到北京来打工的,男的大多都是摆摊做早餐,女的大多是做服务员。”鲁大庆深吸了一口烟,回忆起刚到北京时的往事。“早晨三四点钟就得起床,熬粥,一个包子当时卖2角5分钱,油条卖5角钱一根,一年下来能挣个2万块钱左右。”一年半的时间,年纪轻轻地鲁大庆想要在北京闯出一番事业的念头被打消了。

1996年,鲁大庆回到安徽,在芜湖市做一名面包师。虽然收入不错,但是他仅仅做了一年,就放弃了这份工作,又回到北京继续打拼。“1997年回到北京的时候,做装修比较挣钱,于是我就跟着建筑队开始从小工做起,每天干些杂活,8个小时能挣60元钱。后来又慢慢地做起了漆匠。”鲁大庆告诉记者,那时候他的体重才90斤,根本干不下来体力活。1998年底,他再度离开北京到了湖南寻找机会。“那时候不懂事,被骗去做传销。”鲁大庆摇了摇头,“还好我抽身快,不然就陷进去了。”

两年后,鲁大庆第三次来到北京,转机也出现了。2001年,鲁大庆的一个朋友开了一家文化公司,邀他过去帮忙。“好歹我也是读过高中的,刚开始去就帮着他们做图书校对。”做校对虽然枯燥,却让鲁大庆增长了不少知识。“由于图书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一本书校对下来,我就学会了不少东西。”不安于现状的鲁大庆学着查资料,尝试做图书选题策划。“那时候没有电脑,搜集资料,全靠手工抄写,或剪刀剪裁。每天一起床就是看书,读报纸,不干别的事了。”短短一年的时间,鲁大庆就可以独立策划选题了。

“刚开始策划选题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后来,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就可以慢慢跟着市场了。”鲁大庆笑着说。

鲁大庆近两年的年收入是10万元左右,不过已经38岁的他仍旧没有结婚。“这在我们老家是不可想象的,以前我也觉得不可想象,但是现在我却觉得很正常,我选择我喜欢的生活方式。”鲁大庆抽完一根烟说道,“在城市里近30年的打拼,我改变的远不是收入那么简单,而是我生活方式的转变。平日里,只要工作一完成,我会去运动,或者去休闲场所,充实又自足。”(杜鑫)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