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中式英语”视频走红:中国英语教学的败笔还是突围

2013-03-28 14:31:57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一段记者采访赞比亚官员的视频今日在网上走红,获得数万微博网友关注和转发。视频中,一位男记者和赞比亚官员对答,网友称其“发音夹杂方言腔调,语法存在中文思维痕迹”,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式英语”的争论。有人说,这是中国英语教学僵硬呆板的表现,有人说,只要能沟通,“中式英语”又何妨?

网友“小桥流水”说:“看了这个视频,我突然对自己的口语自信了。”网友“流星雨rain”说:“记者一开口,世界都安静了。但是老外居然听懂了,还真难为他了。”网友“木瓜牛奶”说:“听了这发音,我跪了,气死英语老师啊。”

记者观看此视频时发现,视频中记者一共用英语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What is your view about Five Bricks Countries?” 第二个问题是“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 第三个问题是“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Zambia in development”? 其中,“how do you see”成为了网友吐槽的另一个雷点。有网友质疑:“这几个单词对应的中文是“你怎么看”,明显是中文思维,不会是用汉语拼音对照来学英语的吧?”

网友关于发音和语法是否准确的吐槽,让人不由联想到许久以来关于中国英语教育的讨论。英语是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考核科目,也是研究生招录考试的必考科目。有专家认为,我国英语教学遵循标准化的教学和考试模式,教学与应用脱节,一个普遍现象是笔头能力强于听说能力,应对考试的能力强于社会交往能力。

除此之外,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公务员招考等也要考英语,英语考试作为升学和职称评定必须通过的“门槛”,让英语教学更朝着“行政评价”方向演变,很多人的学习目的更具功利性,而非为了提高语言能力。

网友“正能量快来”说:“很多人可能过了四六级考试,却不会交流,张不开口。英语在中国快沦落成考试工具了,这样的语言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对记者说,在国内的课堂上,他的语法知识学得头头世道,到美国时甚至可以犀利指出外国老师的语法错误;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遭遇无法与人沟通的困境。“我刚到美国甚至无法跟别人交流,在国内学的英语与实际交流中的英语差距太大。在国内,很多英语教学都是采取‘灌输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跟‘应试教育’的惯性有关。”

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建议,中小学应该将英语作为选修课,大学招生时也应采取更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职业发展规划来决定是否学习英语。很多网友非常认同这个建议。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深入和标准化的学习非常重要,对于他们考量的标准也应该严格。但是对于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人来说,能够无障碍的交流,目地则已经达到。

所以有一部分网友坚持认为,热传视频中的英语对话其实无可诟病,只要交流无障碍,“中国式英语”也并无不妥。“语言就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本来就不是用来比高下的。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只要能相互听懂或领会对方就达到交流目的,这就是语言的本质。”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