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办法控制身体机能。” 唐思琼说。“有时候会身体散发出令人尴尬的味道,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对我有所帮助,我的生活会更好。”
唐思琼也很担心自己的生计问题。她在一个专为地震致残的人们设立的缝纫工厂中工作,机器被重新改装过,所以他们可以通过手控制踏板来操作机器。 “但是久坐会长褥疮,所以我们必须轮班工作。”她说道。
车间也会暂停生产以改进经营对策。
唐思琼还花了大量的时间绣十字绣。“地震前我就绣过,”她说道,“这让我觉得有事可做。绣十字绣很有趣,如果我能卖掉更多绣品,那就更有趣了。”她笑着说道。
唐思琼不仅担心自己的职业发展,同时也担心儿子的前途。她18岁的儿子秋天就要进入大学学习了。“我希望儿子能找个好工作,快快乐乐地生活,” 唐思琼说道,“总得来说,我很满足。我只希望不要再出现新的并发症。”
杨发春与唐思琼有着类似的经历。
“起初我非常沮丧,但现在我能接受自己已经残疾的事实了。”37岁的杨发春说,“不同的是,我现在独立了。如果真有什么东西我没法做,或买不到,家人和邻居都会帮忙。”
但这需要时间,她说道: “比如说,我必须学会如何把轮椅抬起,越过门槛。”
杨发春也在卖十字绣,同时还在做网络编辑。
“工厂使我们能够自信地完成工作。”她说道, “尽管赚不到什么钱,这也是很棒的经历。”在工厂工作还能与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进行交流,杨发春说: “与同为残疾人的伙伴们沟通交流非常重要。我已经交了几个新朋友,他们都有脊髓损伤。我们可以互相学习。”这些朋友教会她如何更高效地烹调、打扫,以及如何在没有轮椅的情况下更加便利地移动。
这对夫妻还养着一个12岁的女儿,杨发春对丈夫在邮局的工作感到十分忧虑。“我还非常担心自己会染上什么病症,拖累了家庭。自地震以来,我们对安全问题更加担忧了。现在每次出门的时候,我们都会相互通电话。”
她说自己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并且有一个任务需要完成:“我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待遇好的工作。”
绵竹人民医院仍然为地震致残人士提供免费的治疗,病人们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给医院打电话。如果病人有需要,医院可以派理疗师上门服务。
然而,蔡胜认为,残疾人的康复工作,不仅是医院的事情,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所有人都应该团结协作,使残疾人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所在,并且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向他人求助,”他说,“我们必须齐心协力。”(记者 Erik Nilsson 黄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