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荣老师这样上课(本网记者 张泉森 摄)
编者按:他,既是老师,又是校长。他,以校舍为家,与大山相伴。从1983到2013,整整30年,就像村里那棵老桂花树,深深扎根黄土高坡,甘愿坚守寂寞,但散发着芳香。他,帮助孩子们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却没能让自己的女儿成就梦想。他,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右腿残疾,但有一位妻子相濡以沫坚持送饭28年。
他,与桂花村小学相伴30年
中国甘肃网5月27日讯(记者张泉森邵江梅)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宋坪乡坐落在秦岭西脉,尖山深处,山大沟深,在海拔1500多米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桂花村的地方,因村里有一棵大桂花树而得名,与桂花树矗立挺拔的是山岗上的桂花村小学,她犹如桂花芳香四溢,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寄托着山里的希望。
2013年5月21早上6点,叮铃铃......床头闹钟划破了寂静的清晨,李尚荣匆忙穿好衣服,拄着拐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首先来到灶前,舀出面粉,拿铁瓢倒水和面,开始为学生蒸馒头、煮鸡蛋。这个集办公、休息、厨房于一体的房间,很快充满了一股馒头的香味。
在这里坚守30年的李尚荣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今年51岁,他是这所仅有8名学生的学校校长,也是教课老师。李尚荣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右腿残疾。他坚持读完了初中,并背着米面和柴禾去20公里外的红川镇上就读成县第四中学。1982年,高三第一学期,实在坚持不下去,他选择了与能改变人生命运的高考挥泪告别。在李尚荣儿时的记忆里,老师是有文化之人,而且受人尊敬。自己不能走出大山,能否去村小学当老师?这个当时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年轻人产生了当老师的想法。父亲找到大队支书说情。老支书关切地问:“你身体不便,能坚持吗?”李尚荣回答:“让我教教看吧,相信不会让你失望的!”
1983年秋,20岁的李尚荣成为了一名临时代课教师,开始了教师梦。柱着拐杖讲课是他首个难关,其艰难困苦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一手拿教案,一手在黑板上写字,单脚站立,李尚荣多次从讲台上跌倒,又艰难地爬起来继续讲课。学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建议他坐着讲课,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当时桂花村小缺老师,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均由他一人全挑。
1985年8月,秋季开学已两周了,但二年级语文课本还没到来。他准备去县新华书店购买。有一天凌晨6点,他从村里从发,连续走了8个多小时山路才到达20多公里外的县城,赶到新华书店时已下班了。第二天一大早,走进新华书店门市部,装好书,正准备往回赶,可天空不作美,倾盆大雨阻住了他回家的路,而且这秋雨一下就是3天。他急的火烧火燎,为了节约钱,他舍不得住旅店,卷着身子抱着课本在屋檐下凑合一宿。第四天,雨停了,他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双雨靴,踏上泥泞的山路往回赶。离村子还有10里路时,双手被拐杖磨的满是血泡。“实在是太累了,今晚就睡这草地上吧?”这种念头时刻萦绕在他心中。“我出门都三天了,不仅老婆急,学校的孩子更是渴望早点领到新课本,再累也要坚持回去”。借着月光,他住着拐杖艰难前行,走进家门已是晚上10点多。烛光下,看着双手血泡,浑身沾满泥水、疲惫不堪的丈夫,妻子段春梅心痛的直落泪。
30年来,他不仅是老师,还是修理工、炊事员。课桌椅腿坏了,他从家中拿来锯子、钉子,干起了木匠;教室屋顶漏雨,他就拿上瓦刀抹子爬上了房顶;下雨下雪学生不能回家吃饭,他又成为炊事员。
“我第一次来村上走访,村民说他学校管得好,教学水平高,每年学区统考,桂花村小学都在前三名。”宋坪乡学区校长马建平回忆。考虑到李尚荣身体因素,教育局和学区领导数次提出让他到山下中心小学任教,都被他婉拒:“桂花村小学偏僻,年轻老师不愿意来,我跟乡亲们处得近,我愿意留在这里!”。“多年来,深山小学曾是学区领导的心病,想派老师进山,可没人愿去。李尚荣持之以恒的数十年,学校的规章制度一应俱全,教学计划安排科学、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他的这种精神和毅力值得我们去学习。”马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