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2013-12-24 08:47:38 来源: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在当前的农村,中青年男男女女外出打工,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事物都扔给了老人,还包括照料孩子,种庄稼干农活。老人们一大把年纪了,生活的重担仍然挑在肩,他们一辈子没有退休的期限。当城市的老人们在公园里漫步,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娱乐时,那些辛辛苦苦一辈子,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的农村老年人,他们却还依然为下代,甚至下下代穷其所有。

曾几何时,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技或多技之长的农村年轻人纷纷进城谋生,到陌生的城市“寻梦”,希望有朝一日能衣锦还乡,而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孤独的在村口渴望着亲人早日归来的身影。这些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就是他们年迈体弱的父母亲……

晚年挑起了生活重担

年轻力壮时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和双肩完成了修水库、挖沟渠、架桥梁、筑路等众多大型艰巨工程。而如今他们年迈力衰,本来是应该享清福的日子;可青壮年的外出打工,使他们不得不承担抚养孙子、外孙及耕种责任田等多副重担。如今,不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趋向独立生活。由于儿女不在身边,农村“空巢老人”面对生活,困难相对来说比一般老人要多。比如家务、看病,尤其是与日俱增的孤独感,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农村,中青年农民本来是农村种田的主劳力,然而,他们外出务工后,田还是要种,粮食仍要生产,于是“留守老人”成了家里的主劳力。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许多留守在家的老人都要耕种几亩责任田,锄地、犁田、收割、晾晒,所有农活都得干。用他们的话说:“只要还能动就得干,哪天动不了了,就不做了。”

12月5日中午,在兰州市西固区东川乡马泉村的一条崎岖道路上,70岁的马老伯推着一辆装满蔬菜的三轮车往家里赶,2.5公里的村路和沉重的三轮车累得他大汗淋漓。“干了一辈子,一天不干身体就不舒坦,我们只要身体还行,就活一天干一天活。我今年轮到跟小儿子吃,小儿子和媳妇今年正月初就出去打工了,3亩多的大棚靠我一人种,每天起早摸黑,真是快把我累垮了!”饱经沧桑的马老伯显得很是无奈。

马老伯共有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当孩子们还小的时候,由于家里劳力少,开销年年超支。那时,他几乎天天期盼孩子们长大,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让自己劳累了一辈子的筋骨休息休息。没想到,孩子们结婚成家后,他还要再度操劳。

天刚蒙蒙亮,同村的张大妈早早就起床了,今年70岁的张大妈,老伴几年前就过世了。她有三儿一女。大儿子及儿媳看着那些外出打工的邻居们,常常五百一千地往家里寄钱,小两口一商量,决定双双外出打工,并带上两个儿子一同前往。小儿子因常年患病不能劳动。这样,整个家都交给了老人。张大妈只好像男劳力一样,一天到晚在田间地头忙碌。然而,岁月不饶人,张大妈常常腰酸背疼。菜地里,累得满头大汗的她,歇一会儿,伸几下腰,慢走几步,就重新抡起了锄头干了起来。令她烦恼的是,每天身子累散了,回到家,还要自己烧火、煮饭,照顾患病的小儿子。常常等她把饭做好,就累得不想吃饭了,有时干脆上炕睡觉。但她能理解儿子:“不苦能行么,一家老小吃什么?”邻居赵老伯很感慨:“都这把年纪了,应该是儿孙们照看她的时候,想不到还要像牛一样,得用完所有的力气……”

在采访中,我们遇到一位老人,她的子女已不知去向,只身一人无依无靠,难免生活上遇到很多的麻烦。直接可以从中看出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亟待改善。

“空巢”家庭让农村“留守老人”身心疲惫

12月中旬,记者来到兰州市西固区东川乡一个叫下车的村子里,村子里很是平静,尽管各家各户大门都是敞开的,但到院子里找人问事,出来的往往是老人。不少老人说,现在村子里就是一个“老人村”,儿女门都出去打工去了,年龄大点的孙子孙女们也都送到学校里读书去了,家里面就剩下老人们了。村民们的说法的确不假。在这个距离国道的小村庄里,记者转了一圈很少发现青年男女。村民介绍,外出打工的儿女连媳妇也带走了,所以每家都比较冷清。

下车村老赵的家庭情况在当地比较有普遍性。心力疲惫的老赵告诉记者:他今年已近60岁了,身体也不好。有1儿1女,儿子出外打工,女儿已经成家,小外孙才2个多月。尽管女儿已经成家,但考虑到呆在农村不会有什么收入来源。近几年女儿一直到兰州市打工。前几年还好,女儿出去后,老伴还呆在家里面,照看我,自己压力还小点。现在可倒好,自小外孙出生后,老伴就过去照顾女儿和外孙子,我现在年龄大了,身体上实在吃不消。谈起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时,坚毅的老赵说,真是没办法。女儿、女婿都要上班。外孙子还小,女婿家人离这边比较远,没法照看,我家里还有2件温室大棚需要照料,老伴就在两边来回奔波。

“儿女们现在在外面打工,在城里挣点钱开销也大,平时给家里也补贴不了多少,经济上面自己还得想办法”。老赵说,“为补贴家用,让孩子们伙食上改善一下,他还种了一亩多菜。最近这段时间最忙了,正是大棚换茬子后新菜苗的呵护期,每天早晨天亮就得下地,赶时间弄呢,不然苗子长势就不好了,冬天难出棚。

“白天有时间得侍弄大棚,每天也没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老赵感慨:“一辈子辛苦到老了,想不到还要象牛一样,得用完所有的力气,真有点支撑不下去了”。

不少村民介绍,老赵年轻的时候其实在村里是个能人,以前的时候在西北铁合金厂上班,由于身体状况不好便内退在家,本来想等子女成家后享点清福,不想责任和担子老了后更重。苦笑的村民们说,其实村子里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此。也许,那一天实在动不了啦,才会轻松点,但那时生命也到了头。

据了解,下车村共有村民1000多人,但70%的家庭里,留守的是“空巢老人”,他们经历或正在演绎的生活状态基本上和老赵相差无几。

老人们重新当起了“爸妈”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外出打工的青年夫妇大多把孩子留给了家中年迈的父母。老人每天除了干农活、做饭炒菜、料理家务外,还承担了教育孙子的重任。

当城里的孩子躺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农村的“留守孩子”却只能看着父母的照片去体味往昔的亲情。外出务工潮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已经是爷爷奶奶的“留守老人”重新当起了“爸爸”、“妈妈”,挑起了教育第三代的重任。这种隔代教育现象让“留守老人”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孙子爱玩,不好好学,我又不认识字,不知道怎么教。”下车村的王大伯告诉记者。一位老人则向记者者表达了这种忧虑:“孩子父母不在家,我不能管得太严厉,万一有个闪失,没法向他们交代。孩子上学的时侯,我得早早起来为孩子做饭,晚饭更是一刻不能耽误。孩子做作业时我只知道孩子在写字,写得干净不干净,其它的我们一点也不懂!”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加之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又不懂得教育方法,因此,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玩,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较差。东川中学一位老师满脸愁云地告诉笔者:“‘留守孩子’中学习好的很少,有的小小年纪就染上了抽烟、偷盗等恶习,有些‘留守孩子’认为父母不读书照样能挣钱,厌学情绪很重。”

渴望亲情是孩子的本能需求,失去了亲情的滋润,很多孩子在心理上长期处于“情感饥饿”状态。由于没有父母的呵护,加上监护不力等原因,那些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留守孩子”的精神生活存在着不少危机,一些孩子甚至误入歧途,成了“问题孩子”。

一边是等待喂养的孩子,一边是年迈力衰的老人。在年轻人外出的情况下,本来应该享清福的农村老人们,又重新挑起了操持家务的重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养儿防老”被认为是农村落后的生育观念,然而当下不少农村的现实是,离开了儿子,养老困难重重。男性劳动力是家庭的顶梁柱,农村老人主要靠儿子赡养,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农村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突显。不少老人很无奈和伤心:年轻时盼星星,盼月亮,指望着孩子们快点长大成人,就可以卸下肩上的重担。没想到,如今年老体弱了,卸下了儿女的担子,却又挑上了孙子孙女的担子。

据当地乡村干部介绍,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因为子女外出打工,这些爷爷奶奶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爸”和“妈”。可文化不高的“留守老人”对孩子们的爱多是娇生惯养。由于没有好的教育方式,让他们管好“留守孩子”就显得比较吃力。

编辑: 宁波 标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