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探访汶川居民:灾后重建使汶川发展提速30年
2013-05-02 14:48:29 来源:北京晨报

重建新城力保民生

4月20日芦山地震,由于汶川县距震中芦山县较近,而且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并与“5·12”大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叠加,引发了部分山体滑坡和崩塌,导致全县部分农田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一些老楼也一度出现墙皮掉落现象,但记者走访发现,灾后重建的居民楼、医院、学校等设施基本毫发无损。

汶川县委表示,“汶川县灾后重建成果经受住了芦山地震考验,灾后重建的公共设施和新建的民房是安全有保障的。截至目前,整个汶川也未接到伤亡报告。”

汶川县委透露,大地震后全县17953户农房重建、4487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当年的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房。为保障民生,一批医院、学校、体育馆等基础设施接连拔地而起,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如今走进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记者在汶川县第一幼儿园门口采访多位孩子家长,“幼儿园是2009年援建的,抗震能力强,设施先进,孩子在里面,我们完全放心。”

重建不忘文化之根

4月25日晚饭后,记者走上汶川街头,沁着暖暖的春风想看看汶川人都在干什么。在岷江边的一个小广场中,汶川姑娘和妇女随着音乐尽情起舞。而在广场一侧,就是当地一条著名的“西羌文化街”,文化街也是灾后重新规划的,沿岷江而建,江边上的护栏修建了十几个读报亭,有人在那儿喝着茶,有人在那儿聊着天。

当然,说它是“西羌文化街”,是因为它具有当地浓郁的羌族风情。以传统羌族民居建筑为蓝本打造的街景,倚丽迷人,韵味流长。加上各类当地美食和娱乐设施,已让这条文化街成为了新汶川的一张名片,不少来旅游的人是一定要过来看看的。

重建保障民生,但绝不能忽略文化,这才是汶川的根儿和魂儿,这是汶川的共识,也是经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手机互动

  • 山西晋中 1823***9224
    时间过得真快,自汶川地震发生已经5年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 浙江杭州 1506***8467
    沁雪: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中国人,我们一直都在,一直在一起。
  • 山东聊城 1350***9161
    满目疮痍,但每个人每秒钟却可以呼吸爱的空气~宝林镇的孩子们都还好吗?哥哥想你们了
  • 内蒙古包头 158****7305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那样渺小,生命显得那样脆弱。也许只有当我们失去时才会明白
  • 上海 188****3130
    五周年之际,我为死者祈祷一份在天的安宁,对当年的救援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 广东佛山 139****6281
    灾后第三年,我去重庆出差。在打出租车的过程中,司机发现我来自佛山,他激动不已。
  • 甘肃兰州 138****5685
    祈祷生者的幸福生活,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以前一直以为自己不幸福,以为自己拥有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