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节中节,“中华号角——2013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正式开幕。浦江巡游成为开幕式上的最大亮点,20余支中外管乐团队从秦皇岛路上的世博水门分乘8艘游船,沿着外滩和十六铺码头奏响号角,为观众呈上耳熟能详的中外经典曲目。
众多管乐团队中,有一支特别的管乐团队——四川省北川中学学生管乐团队,64名经历了汶川地震的孩子,坐了36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从绵阳来到上海,参与演出。
音乐抚慰受伤的心灵
昨天下午2时30分,北川中学管乐队乘坐两辆大巴,来到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彩排。队员们穿着以素白色为主、蓝色和红色镶边的羌族服饰,手持金灿灿的管乐乐器,在白色的帽檐下,是一张张黝黑而又稚嫩的脸。
北川中学音乐老师董强介绍,管乐团的64名学生来自高一、高二年级,都是四川羌族人。地震发生后的9月,首都师范大学向北川中学捐赠了一批管乐乐器,10月,乐器制造、维修专家许世廉来到北川中学,帮助北川中学成立了管乐队,进行了初步训练。此后,在四川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解放军军乐团老师的训练、讲学下,乐队训练逐步像模像样。
演奏行进小鼓的陈丽霞,是北川中学高一学生,他的哥哥在地震中不幸遇难。陈丽霞说,那时家里几近崩溃。一年后父母生了弟弟,才让家里有了新的关注点。学习管乐,让她的生活变得丰富,能尽量少去想那些悲伤的事。
朱袁秋,地震发生时,是任家坪小学五年级学生。任家坪小学就在北川中学旁边,她看到老师从晃动的楼梯上摔下来。跑到操场,听说北川中学受灾特别严重,望着远方崩塌的山,几个小学生不顾老师的阻止,跑去隔壁救哥哥姐姐,他们救出了一些被瓦砾压住的学生。
对于那场地震,似乎每个队员心里都有抹不去的伤痛记忆。是音乐,为他们疗伤。
倾情表演带来感动
这些孩子此次坐了36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从绵阳来到上海。他们告诉记者,在车上,大家轮流腾出座位,让一些同学能躺着睡会儿,腾出位子的同学,和其他同学挤在一起,体力好的男生则主动站上好几个小时。
27日上午抵沪后,下午立即进行排练。在昨天的排练间隙,记者看到,吹长笛的陈梦潇因为集训强度大,嘴唇下方的皮都破了,同伴在用棉花棒为她涂消炎药膏。
今天,学生们将在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参加“非职业优秀(行进)管乐团队展演”活动,演出《歌唱祖国》等曲目。彩排时记者看到,一曲结束后,队员们站成汉字“北川”的字样,背景响起地震的音效,队员们纷纷散开,就像逐渐崩塌的瓦砾,一段朗诵后,五星红旗飘扬,代表着祖国还在,希望还在。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开闭幕式总导演荣艾国告诉记者,虽然在音准和节奏上同学们的表演还有欠缺,但是在艺术资源缺乏、升学压力大、训练时间紧迫的条件下,能够演奏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不易。今年是汶川地震五周年,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他们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感动,也给孩子自己提供了一个走出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