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见证“中国力量”(巨灾重建 五年回眸)
2013-05-13 09:25: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汶川见证“中国力量”(巨灾重建 五年回眸) ——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之际(下)

汶川见证“中国力量”(巨灾重建 五年回眸)

新映秀镇街景。本报记者 陈 斌摄

5月是个温馨的时节,天府之国满目生机。

若不是那些地震遗址和纪念馆,很难把她跟8.0级特大地震联系起来。

若不是那些励志的标语、感恩的横幅,不易发现驻足的繁荣小镇、美丽村庄,原是灾后重建。

回望汶川,铭记来路。巴蜀大地,见证了应对巨灾的中国力量,孕育着感恩奋进的前行梦想。

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可能,抢险救援凸显生命至上

5年前,当汶川特大地震袭来,生命,被置于顶格的位置。

“第一位是救人!”党中央紧急号令,巴山蜀水、中华大地,展开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

为了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可能抢救生命,中国政府欢迎各国政府援助,来自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国际救援人员陆续赶赴救灾现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震灾最前线展开。

为了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可能抢救生命,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众多媒体对地震规模、灾难损失、人员伤亡和救援进展全程直播。

珍惜生命,呵护生命。为赢得救援时间,赶赴北川县抗震救灾的天津公安特警队员,近10个小时水米未进,终于在5月14日17时将160名被困深山的群众成功解救。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孩子,特警队员采取接力方式,轮流背下山。长途奔袭,他们的体力消耗已达极限,但没有一个人松口气。

在汶川,村民们对前来救命的部队官兵言谢:“你们辛苦了!”可官兵们说:“你们受苦了,是你们养育着我们,这样的时候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看着疲惫不堪的官兵,七尺男儿流下泪水。

“抢险工作一日不结束,我们一日不撤!”危险和疲劳,挡不住救援队伍疾行的步伐;真情的话语,闪烁着使命和坚韧。

“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救死扶伤,永不言弃。”白衣天使竭尽全力,救死扶伤、减少致残。

在汶川映秀电力公司办公楼废墟里,虞锦华被埋在了6层水泥板下,里面乱石、水泥柱交错,营救人员只好从废墟上方打探洞。被困近150小时,虞锦华已经奄奄一息。为了尽快挽救生命,医护人员冒着余震危险进入5米深的探洞,为虞锦华现场截肢。

“一定要挺住,活着就是幸运。”地震后坚守岗位70多个小时的绵阳市中医院护士长黄琼,总是微笑着安慰伤员。谁能想到,她自己已在3天内相继接到7位亲人在地震中罹难的消息。紧张的工作,让黄琼几乎没有时间流泪,而每个伤员都在她的眼神中感受到信心和温暖。

灾难固然无法选择,但当巨灾袭来,生死每每面临抉择。

东方汽轮机置业公司职工陈元忠,妻子被埋在了叶片分厂废墟下。当他心急火燎地带着吊车前去营救时,公司要他赶紧把吊车开到学校救人。那一刻,泪流满面的陈元忠一声没吭,掉头将车开往东汽中学。许多孩子得救了,但陈元忠的妻子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时任北川县长经大中,亲人3人遇难、3人失踪。但他从废墟中爬起来,毫不犹豫地投身前线指挥。

与时间比速度,奇迹来之不易,除了生命的坚韧不屈,更要归功于救援的锲而不舍。

这场大规模的生命营救,“相当于打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抢险救援,共投入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医务人员、专业搜救队等达数十万人,志愿者100多万人,还有数量庞大的当地干部群众,最终从废墟中救出83988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手机互动

  • 山西晋中 1823***9224
    时间过得真快,自汶川地震发生已经5年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 浙江杭州 1506***8467
    沁雪: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中国人,我们一直都在,一直在一起。
  • 山东聊城 1350***9161
    满目疮痍,但每个人每秒钟却可以呼吸爱的空气~宝林镇的孩子们都还好吗?哥哥想你们了
  • 内蒙古包头 158****7305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那样渺小,生命显得那样脆弱。也许只有当我们失去时才会明白
  • 上海 188****3130
    五周年之际,我为死者祈祷一份在天的安宁,对当年的救援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 广东佛山 139****6281
    灾后第三年,我去重庆出差。在打出租车的过程中,司机发现我来自佛山,他激动不已。
  • 甘肃兰州 138****5685
    祈祷生者的幸福生活,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以前一直以为自己不幸福,以为自己拥有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