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用民间话语讲述中国故事

2013-03-15 18:09:5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前些年,我们一直在呼吁将文化改革发展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这次终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来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说这话时,一定有些激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改革”是这几年的热点,如何对文化建设的好坏进行考量,却是个难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文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主要侧重于文化经济层面,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政策,有可能造成对真正能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文化建设的忽视。”

相比经济而言,文化的层面更为丰富,评估也更为复杂。你可以用GDP、就业率、财税的增长等指标,衡量经济的发展,却无法用几个简单的数据,考评文化建设。它既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比如文化设施的建设、图书馆的人均拥有率、送戏下乡的场次等,更有一些无法数字化的软指标,比如公民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的传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如若一定要将其分解、细化为具体的数字指标,难免削足适履、以偏概全。而当这些指标列入政绩考核时,则必须估量其可能出现的弊端——如同对GDP的盲目追求一样,对“文化政绩”的狂热,也一样会走火入魔。

我们的一些大城市,不缺世界一流的大剧院、音乐厅、博物馆;我们也有不少政府扶植培育下的文化产业,还有诸多的文化建设工程,以及各种各样的“主旋律”文化作品。只是,在城市文化设施以“世界最大”为目标之时,偏远的乡村,可能找不到一个电影院、图书馆;大剧院里上演世界著名乐团的演出时,许许多多的普通市民,根本买不起票;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项目大兴土木,一边破坏文物古迹,一边以人造的文化景点拉动旅游;用心良苦打造的文化工程项目,没有市场缺少受众……

文化的发展中,无法忽略制度所引导的文化取向。即便是赢得全球票房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也一样在传递美国文化及其价值观。文化的培育过程中,国家、政府和民众之间,并非相互对立、彼此割裂,却也不是“灌输”的结果。文化的生成,有它的内在逻辑,既体现官方意图,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民间话语”。

文化的“民间话语”,植根于乡野百姓,是一种人人置身其中的参与,也是一种老幼皆宜的喜闻乐见。当一场演出票价高达数千元,当民间艺术成为会所里的“身份消费”,即便文化成为政府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它也可能远离民众,徒有一副虚假繁荣的外壳。

政府对文化的介入,高明之处不在大操大办,大包大揽,而在悄然无声。文化的培育中,加大财政投入、改善文化设施的“贫富不均”等“有所为”,和放松管制、给自由创作松绑等“有所不为”一样重要。

文化所展示的是真实、吸引人的中国故事——经济的发展,制度的进步,社会的文明,梦想的成真。好看的中国故事不是“摆拍”出来的,而是在开放与进步中自然生成。它是财富的展示,传统的沿袭,也是个性的张扬,思想的自由。讲述这个故事的,不独是官方,更是中国民众。有了民间话语的参与,这个故事才会绘声绘色,精彩生动。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民间话语 中国故事 摆拍 主旋律 贫富不均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