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说“艺考”:何必非过“艺考”独木桥?
每年春节前后,怀揣“明星梦”的“艺考”生就奔波在赶考路上,成了这个季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一些知名院校的“艺考”现场,寒风中浩浩荡荡的长队,考生、家长与进进出出的车辆,再加上门口扯着嗓子吆喝的摊贩,火爆程度堪比春运。每到这个时候,一些媒体的兴奋也溢于言表,娱乐的氛围渗透在字里行间,更有网站以盘点“艺考”现场“明星脸”的方式娱乐大众,赚取点击率。围观,让“艺考”像一起一年一度的娱乐事件。虚火越烧越旺,“艺考”的乱象却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从上世纪90年代起,艺术类考生人数逐年攀升。这几年,虽然高考生源在下降,但“艺考”却持续升温,报考规模已占到高考报考规模的10%以上。而有的专业录取率甚至不到1.5%,竞争可谓惨烈,但全国每年“艺考”报名人数仍接近百万。
业内人士这个时候总要给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除了提醒他们“艺考”并非成名捷径,鲜花、掌声背后,明星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辛酸苦痛,更担忧众多考生“赴汤蹈火”的动力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想走“曲线高考”路线,借此进入名校。按照政策,如果艺术类考生通过了各高校单独举行的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艺术类考试,获得专业资格,就意味着一条腿迈进了高校大门。这使原本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的的“艺考”,附加了太多的功利因素。
七嘴八舌说“艺考”:让艺考离“梦想”近些,离“功利”远些
疯狂的“艺考热”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和家长在想方设法寻找升学捷径,寻找一种“曲线就学”的道路。“文化少了分,艺考来充数”,一些艺考生们,花上几个月突击密集训练,以纯粹“应试教育”的手段掌握某一门特长的皮毛,然后报名几十所高校,以求广泛撒网能谋到一两所高校的减分政策,弥补文化课的短板。这样的艺考生态背后,是家长和学生面对高考选拔赤裸裸的急功近利。
另一方面,非艺术类院校大量开设艺术专业、艺术专业大量扩招的动因中,也不乏部分高校的“功利”心态。众所周知,美术、音乐、动画设计等艺术类专业花费十分高昂,而艺考生大多舍得花钱,于是,艺考被一些院校视为创收宝地大肆拓荒,师资、硬件却跟不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堪忧。
两种功利心作用下,一个最现实的弊端就在于:一部分院校在招考和培训人才时“宽进又宽出”的方式,让许多学子“毕业即失业”“毕业即转行”,遭遇比高考更严酷的人生难题。
而从长远来看,艺术,本应是与“功利”二字离得最远的学科,却因成为升学捷径,而让其纯粹的本质蒙上了功利的灰尘,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庆幸的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教育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及细则,要求提高文化课的分数门槛,合理规划非艺术类普通院校的招考比例,以确保艺考招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