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为整合地方资源,建立互帮、互学、互助的有效机制,共享有利资源,达到优势互补,海淀区香山街道党委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党总支共同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这也是海淀区项目化管理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的试点项目之一。
2016年3月前,香山社区青少年宫成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国际商学院每年会选派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英语口语教学、教学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此项活动不仅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校外实训的机会,学校也借此在打工子弟的教育帮扶方面贡献一份力量。”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刘鹏说。据了解,英语课分大班和小班,分别针对8到12岁和6到8岁的儿童,每班13人左右,每周开课两个小时,通过做游戏、唱英文歌和观看英语电影等方式,让孩子们轻松学习英语。
“像我们这种外地来北京打工的,周末也没空照顾孩子,孩子的功课特别是英语,我们也辅导不了,现在好了,把孩子放在少年宫,不仅有人帮我们看孩子,还可以免费给孩子们上课,这样我们在外面工作也安心。”学生邱佳悦的母亲告诉记者。
据悉,香山地区现有3000余名未成年人,其中外来儿童约占50%,加之此地存在着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少,师资力量不足和校外优质文化资源短缺等问题,香山本地的青少年要奔波到几十里之外的城区才能参加到校外教育培训,千余名外地来京的流动儿童因为家庭条件所限,使得享受校外教育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为此,香山街道党工委、香山街道办事处在海淀区文明办的指导下,于2010年7月成立了香山社区青少年宫,旨在为社区的儿童提供免费的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成立3年多以来,香山社区少年宫已经举办了8期寒暑假培训班和150余期周末培训班,推出古筝、国学、英语、书法、声乐、美术、舞蹈、电脑、科普、手工艺制作等九门科目的教学,参加青少年宫课程的未成年人达到1.5万余人次,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同时,香山社区青少年宫还紧密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多次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成果暨学生才艺展演,开展了“践行北京精神——争当社区文明小使者”主题实践活动、“学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主题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香山社区青少年宫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重要阵地作用,使青少年宫真正成为地区儿童课外的精神家园,为海淀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助力添彩。
项目化管理推进志愿服务长效发展
海淀区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与创新社会治理相结合,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以制度化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以“爱心超市”为依托,探索建立志愿者适度回馈机制,推进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长效发展。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使优质服务资源精准对接需求,真正在社区落地生根,海淀区探索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由节点活动向常态服务质的转变。
仅2013年,海淀各地区、各系统、各专业志愿者累计上岗约12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间300多万小时,累计服务群众近500万人次。截止2013年底,海淀区通过验证的注册志愿者470368人,占全区常住人口总数的13%,占全市注册人数的22%;注册志愿服务团队2520个,占全市的34%;登记志愿服务项目2747个,占全市的24.4%。以上各项数据,均位于全市16区县之首。海淀社区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同率和支持率超过90%。
记者了解到,为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发展,海淀区建立了志愿服务项目“提出申请—专家评定—社会公布—资金支持—督促检查—结项评估”的一整套运行流程,以空巢老人、流动儿童、农民工、残疾人、困难家庭为服务重点,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海淀志愿服务品牌,真正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
本着分类指导、有效推进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上,海淀区根据街镇与社会组织双主体、有侧重的原则,指导不同主体参与不同类别项目的服务工作。像香山青少年宫公益授课、马连洼社区课后四点班、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公益等一大批海淀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脱颖而出。今后,海淀区将继续在志愿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常态化上下功夫,努力将志愿服务优质资源与社会真正需求有效对接,引导志愿者用双手扶弱助残、用智慧服务社会、用热诚抚慰生命,用行动传播爱心,以更加社会化的方式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在海淀蓬勃开展。(通讯员 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