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重庆的蹇义墓被盗,考古专家帮你揭开古墓重重机关
《鬼吹灯》中的流沙积石
暗藏重庆古墓中
▲重庆崖墓墓门防盗石板
近日,位于重庆北部新区高新园大竹林镇的明代五朝重臣蹇义墓被挖出5米深盗洞,所幸尚未盗走墓内物品,也未对墓葬形成重大毁坏。据目击者介绍,洞底没有被挖穿,可能是因为挖到水而作罢。目前,蹇义家族墓的保护方案已获批准,将在原址上修建公园。
暗弩、顶门石、流沙积石……这些在《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中描述的重重机关真的存在吗?近日,重庆晚报记者采访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员范鹏。
>>流沙积石
“在中国古代墓葬保护中,人们会从设置墓葬的防盗体制和巧妙运用埋葬方法这两个方面对墓葬进行保护。”范鹏说。
流沙墓是盗墓贼最为头疼和害怕的墓冢类型之一。范鹏说,积沙这种做法是在置放了棺椁的墓室内厚厚地填埋沙子。因为沙子堆在一起,结构松散,盗墓贼在上面挖出深洞来几无可能。即便挖出洞来钻进去,也会因为沙子形成流体塌陷状,流到洞里带动石头塌方,瞬时将人埋葬。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在深约15米的墓坑中,就用了1800多立方米的沙石。
范鹏说,2008年,在渝北区洛碛镇,一座距今2300年的巴国岩坑竖穴大墓被发现,大量珍贵文物面世,绝大部分均系巴渝首见。经过考古研究,这个古墓能保持完好,就是因为装有流沙积石的机关。该墓棺椁上方6米和侧面数十厘米全是细沙,盗墓者打洞进入棺椁时,上面细沙随之垮塌,将其掩埋。而且在机关里,选取的都是棱角分明的石块,具有不小杀伤力。
>>顶门石
“在皇陵中比较常见的就是顶门石。”范鹏说,在墓穴的石门后,置放古称“自来石”的顶门石,这种顶门器汉代就已发明,有石质和铜质两种。到了明代,顶门石更加精巧。送殡的人最后关闭墓门时,将石条倚立于两门内对缝间的地下浅槽内。人走出后,石条随着石门的关闭慢慢倾斜,待石门完全关闭,石条也随之滑向两扇门的中央,石条上端顶住门内凸起部分,门外就无法再推开石门。
在地宫封闭的时候,又要把顶门石摆正位置,又要把地宫券门不留缝隙的封死实在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所以一般帝陵券门没有完全封死,而是在两扇券门的中间留出一条缝隙。
据了解,定陵地宫的顶门石,就是考古工作者利用这条缝隙让考古工具从门缝之间钻过去打开的。
>>以石封堵
最著名的做法是王陵塞石,来自曲阜九龙山3号西汉鲁恭王墓塞石自铭。用经过加工的大型石块把道或墓道封堵起来,该墓墓门用19块长方形的巨石封堵,共4层,每层4至5块。巨石大小厚薄不一,最大者长2.3、宽1.18、厚0.5米,其中有自铭“王陵塞石广四尺”。
>>暗弩
小说中,常有探密室暗通道,不小心踩到机关,从四处飞出无数暗弩的情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墓主人在修建陵墓时就开始尝试设置一些防盗墓装置。暗弩同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如果有人闯入墓穴,一旦碰上触发暗弩的机关,就会遭到致命攻击。
据了解,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三峡大考古中,曾经在丰都一座汉代大墓里发现过弩的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