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公车关进“制度笼子”?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3-04-22 17:10:24
分享

只有健全道德自律、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三位一体”的公车私用防控体系,才能将公车私用关进“制度笼子”

4月5日,有媒体曝光了河南多起公涉嫌公车私用事件。一些公车停放在河南省一些旅游景区、娱乐场所。

清明节之前,尽管各地纷纷发出禁止公车祭扫的通知,但江苏、安徽等地还是连续曝出有人“顶风作案”而被查处。

时下,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在“厉行节俭”、“轻车简从”背景下,公车私用再度引发热议。

“公车私用与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相悖。管住公车私用背后的权力,已成社会诉求和民意所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鲁照旺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鲁照旺看来,要遏制公车私用的腐败行为,还须下监管“猛药”,加大监督力度,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尤其要通过建立刚性制度来约束权力,健全查处问责机制,细化管理规定,增加违规成本。

公车私用更趋隐秘

多年来,公车私用一直是个顽疾,已成为中国一个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据权威部门披露,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从最近曝光情况来看,在中央八项规定深入人心,全国上下狠抓改进作风的关键时期,公车私用的情形得到一定遏制。但与之前相比,有些公车使用者躲避公众监督的方式也变得更为多样而隐秘。

最常见的做法是,如果领导干部到朋友家赴私宴,司机把领导送到后,随即把车开走,等领导需要时再来接;当规定公车不能在夜晚出入宾馆、娱乐场所,就索性将车停在僻静处之后再步行前往,以避人耳目。

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做法,由于对公车私用查处越来越严,有些领导干部用车已由地上转移到地下。“有些政府的公车虽然入库,但更多国企的公车,数量却在不断增加。很多增加的公车使用者都是政府领导干部,而买车养车的却是企业。”北京一位国企司机王师傅向本刊记者透露。

“有些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领导干部,一直是企业公关的主要对象。因此,有些企业会主动为其购买专车并聘任专职司机。”王师傅说。

更为恶劣的是,有媒体曝出有些公车使用者甚至故意以遮挡号牌,或套用军车牌和假牌等方式逃避社会监督。

“目前有些地方公车私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千方百计逃避监督,不但弱化了制度的约束力,也使公车的管理规定名存实亡。”北京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