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兴安县黄毛坝村,是一个被誉为“广西第一村”的村庄,白色瓷砖外墙和红色琉璃瓦装饰的民居,掩映在郁郁葱葱绿树之中,古老灵渠绕村而过,把这里装点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这个村庄变成新村之前名叫“黄茅坝村”。“茅”字就是新村建成前的真实写照:村民住的是茅草房,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茅厕猪圈绕屋建,臭味弥漫整个村。新村建好后,村民给村子换了新的名称“黄毛坝村”。
这一变化来自兴安县“打造精品党建,建设美丽乡村”基层党建活动结下的硕果。
兴安县委书记罗永东介绍,“打造精品党建,建设美丽乡村”活动是兴安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着力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总体要求的一个载体,它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阵地,积极探索农村党建工作新模式,有效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互促双赢,有力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根据规划,2011年至2015年,兴安县将通过“打造精品党建,建设美丽乡村”活动,进一步实施“阵地建设、创业带富、素质提升、联动互促、群众满意”党建“五大工程”,从抓点连线到成片,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加强乡(镇)村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至2015年,全县60%以上的农村将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风尚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五美”新农村,形成一乡(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兴安县组织部部长周文金介绍,在具体推进实施中,兴安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形成了“党建引领、立意深远、目标明确、共建新村”的“打造精品党建,建设美丽乡村”的科学架构体系。
首先,通过实施“阵地建设、创业带富、素质提升、联动互促、群众满意”党建“五大工程”,建成“村庄规划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风尚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村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充分展示兴安“五美”新农村之魅力特色,提升知名度。
其次,搭建“四度”架构——定位上求高度;参与上求广度;创建上求深度;管理上增加透明度。全县围绕“立足乡镇抓特色,着眼全县建试点,面向全市做示范”的定位,县乡村联动全覆盖,全县115个行政村全面实施,深度挖掘每个村的特色和基础,设定了“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三个层面,为各个村的创建提供了阶段性的目标,以县委为主导,以乡镇党委为主力,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村的特色和党建引领两个功能,着力探索党建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兴安模式。
再次,坚持“四项”原则——讲究自然美原则;侧重人文美原则;突出个性美原则;把握整体美原则。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把现代文明导入农村,深刻挖掘本地民俗风情、古典元素,将其融入现代文明中,形成“雅俗共赏”的人文景观。在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风俗文化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指导建设的同时,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同时,建立四大机制——“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整体规划、资源统筹、分步实施”的建设机制;“三级负责、以村为主、人人参与”的管理机制;“产业优先、一村一品、打造精品”的发展机制,推动“打造精品党建,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有效开展。
兴安县县长阳明说,兴安县广大乡村因为党建变得越来越美丽。目前,全县80%以上的乡村环境建设达到了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标准,高标准建成了黄毛坝、大凸、高寨等20个新农村试点村,着力建设了40个“普惠制”试点村,创建了389个文明卫生村,建立起了严关镇马头山、溶江镇莲塘、兴安镇桐木冲等一批党建精品示范点,初步形成了“一乡(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基层党建“精品化”格局。
兴安镇桐木冲自然村曾遭受百年一遇冰灾,庄稼、房屋受损严重。经过重建后,这里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1.1万人次。兴安县溶江莲塘自然村,充分发挥以种植葡萄为主的地域优势,紧紧围绕打造“广西葡萄第一村”的目标,积极引导群众筹资出工,有效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系列荣誉因为党建而青睐兴安。近年来,兴安县相继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县”、 “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 全国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全区创先争优先进县委”等20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中国毛竹之乡”、“南方吐鲁番”,并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最美小城”。
兴安县广大农民朋友因为党建获得了实惠。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801元,同比增长19.13%。(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