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在滇黔交界的威宁地震灾区采访,各类救援人员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第一时间”。正是这个“第一时间”,让受灾群众感到温暖,对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充满信心。
第一时间:乡村干部挨家挨户查看灾情组织疏散
威宁县云贵乡检角村村民王朝花对地震瞬间的记忆是模糊的,她说自己被吓蒙了。“突然间,地摇了起来,房子也抖得厉害,当时害怕极了。”但她记得很清楚,没过一会儿,村干部就来了,把她一家人带到安全地带。
“房子开裂不能住,我正发愁,没想到帐篷当天就搭起了。你看这两床新棉被,挺厚的。老公在外打工,我打电话告诉他,有政府管,让他不要担心。”王朝花说。
地震发生的当天夜里,下起了雨,气温骤降。在检角村一处相对开阔的平地上,两排救灾帐篷整整齐齐,帐篷里透出灯光。
在黑土河乡党委书记范荣举的记忆中,乡党委、政府班子7日11点40分左右那个会议很特别。地震发生不到20分钟,没有通知,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就立即赶到了乡政府。会议只开了10多分钟,干部就分头往各个村赶,一边跑一边给村干部打电话。而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村干部已经在挨家挨户查看灾情、组织群众疏散了。
黑土河乡海嘎村75岁的彝族老人禄得秀只记得房子突然晃起来,自己被一个东西砸了一下,就失去了知觉。老人的儿子罗权说,地震中,母亲被房顶落下的瓦片击中头部,当场昏了过去。村党支部书记何伟立即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把老人送往乡卫生院。
9日,记者在黑土河乡卫生院见到了禄得秀老人,她正在医院附近的河边晒太阳,恢复得很好,精神头很足。罗权对记者说:“要不是村干部来得及时,医院抢救及时,后果就难说了。”
地震发生后,威宁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摸排灾情,不放过一个死角,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受灾群众有安全地方住,有热饭吃,有干净水喝。
第一时间:学生安全的责任比天还大
威宁县石门乡新合村云炉小学6年级2班学生韩飞率真可爱。说起地震时的情形,小女孩抱着头,学着紧急撤离的样子。在她的记忆中,地震发生时正在教室上课,课文是《草虫的世界》。“教室突然晃得厉害,墙上的黑板砸了下来。李老师马上喊,地震了。我们就一排一排地顺着从二楼教室跑到操场上,李老师跟在最后。”
韩飞说的李老师,是她的班主任李琳。地震发生3天后,记者见到了这位22岁的乡村女教师,她和全校的老师正与武警官兵、乡村干部一起,搭建用做临时教室的活动板房。她说:“当时就有一个念头:不能伤着学生。”
云炉小学校长孙国林介绍,当地是地震活跃区,学校经常进行紧急撤离演练,老师们都熟悉第一时间把学生撤到安全地带的程序。7日地震发生时,在不到两分钟时间里,全校502个学生安全有序疏散到操场上,无一人伤亡。
地震中,云炉小学1栋教学楼严重受损不能使用,威宁县教育局第一时间运来了活动板房当临时教室,承担搭建任务的60名武警官兵立即投入紧张的施工,确保学生11日复课。
黑土河乡爱华村是一个苗族、彝族、回族、汉族多民族聚居村。地震发生那一刻,正在吃午饭的村党支部书记黄荣首先想到村里教学点的24个娃娃,扔掉饭碗就冲出了门。看到学生已被老师疏散集合到了安全地带,他才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就到几个村民组里,一家一户地查看灾情疏散群众,一直忙到半夜。
第一时间:抢险救援和安置同步展开
在石门乡,武警贵州总队毕节市支队队长李林穿梭在几个受灾点,和战士们一起搭帐篷建板房,运粮食和救灾物资,一直忙碌着。地震袭来时,办公室剧烈摇晃,他马上命令集结部队。“人民群众有危难的时候,我们一分钟也不能耽误。”
部队刚刚集合完毕,上级的救灾命令就下达了,第一批300名武警官兵立即出发赶赴灾区。与此同时,武警贵州总队150名官兵火速驰援重灾区石门乡,2000名官兵集结待命。
各路抢险救援队伍跋山涉水,火速赶赴灾区。据威宁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计,当天,全县从倒塌和震裂的1万多间房屋中,紧急疏散群众27000多人。
房子成了危房,武警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和乡村干部第一时间搭好了帐篷,受灾群众当晚就住了进去;突降大雨气温下降,政府第一时间将厚厚的棉被发到受灾群众手中;吃不上饭,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第一时间调来了大米、面条、食用油以及饼干面包等干粮,一些地方还安排做好热饭热菜送进每一顶帐篷;没有饮用水,消防战士在第一时间运来泉水……
在“第一时间”里,威宁地震灾区救援和安置行动迅速高效。
范荣举告诉记者,他们一方面进一步安置受灾群众过好眼前生活,一方面已经着手组织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近日连续降雨,当地干部和地质专家一起,全面排查地震次生灾害隐患点,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监测,尽最大努力保证群众安全。(记者 王念 闫起磊 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