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杨美学12年前带着一家人走出大山来到贵阳打工。而现在,他的身份是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院长”。是什么,让进城务工的这一家把仅有的积蓄投入到助老养老事业上?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数年来甘愿清贫、不辞辛苦地照顾近百位孤残老人?
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位于贵阳市大营坡黄家湾路。一栋铺满白色瓷砖的两层民房,底层的16间是老人们的卧房。重阳节要到了,这几天陆续有社会爱心人士来看望慰问老人。
“前天一群学生提着水果、糕点来看望我们,还帮助打扫卫生。”杨美学说,虽然有些老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却不乏亲情一般的关爱。他边说边忙着翻新厨房和居室的设施设备,为老人营造更温馨的居住环境。平时是三菜一汤,重阳节特意要加些菜肴,还要给老人泡菊花茶喝。
81岁的杜培源是助养院里的一位独居老人,双腿不便,生活不能自理。10月初,在给杜培源擦拭身体时,杨美学发现他腿脚有些浮肿,出气不匀。助养院医务室的医生给他开了些消肿的草药,但没什么效果。前几天,老人被转送到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治疗,住院一周后身体有了好转。杨美学对垫付的医药费绝口不提,他说只要有生之年老人们安好就好了。
助养院里现在住着23位老人。不过,房子并不是院里的资产,而是杨美学每月支付2000多元租来的。房间里的铁床、铺盖、桌椅和电视机等设备,有杨美学购置的,也有很多是爱心人士捐助的。
2006年,当杨美学不顾妻子和儿子的反对,把一家人在贵阳打工卖豆腐积蓄的8万多元投入这家“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时,他可能并不知道这一路走来会多么艰辛。如果用这8万元在纳雍县的老家修了房子,一家人可能在当地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如果当初继续卖豆腐,一家人可能已经在贵阳买房子安了家。
说是院长,其实杨美学跟他的妻子、女儿、儿子、儿媳们一样,都是护工。每天早上6点多一起床就忙开了,给老人们换衣服,端屎端尿、端盆倒水、喂饭喂药……“有的老人连续几天大小便失禁,有的患上褥疮要翻身,每天晚上都必须有人值守、看护。”杨美学的妻子张习飞说。
与一般的养老院不同,在这家慈善助养院里,收费没有标准可言。“拿好多算好多。”杨美学对前来咨询的人说。这里有每月500多元的,有200多元的,还有无偿的。6年多来,助养院先后接纳了97位老人。杨美学亲手为其中的50余人养老送终,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有近半的老人是他无偿赡养的。
家人从最初的不支持,到现在跟杨美学一样“享受”这份事业。杨美学经常跟他们念叨的,除了行善积德,还有百善孝为先,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初开办助养院,是因为偶遇了一个在城里打工老无所依的人,又看到一些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现在,我的梦想依然没有变,就是把这个扶助孤残老人安享晚年的助养院一直办下去。我很高兴,来自社会各界对孤残老年人的关爱越来越多。”杨美学说。(记者 齐健 陈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