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贵州丹寨:传承苗族“贾理”的记忆

2014-03-06 12:58:07 来源: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贵州丹寨:传承苗族“贾理”的记忆

丹寨县兴仁镇台辰村贾师在为当地苗族村民上“贾理”课。

贵州丹寨:传承苗族“贾理”的记忆

王凤刚在向当地贾师收集贾的故事。

生活在贵州省的苗族少数民族部落,这里的人们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他们古老的传说——贾。贾记载着苗族人民的动人故事,记载着这个民族关于天地起源、历史法理、风俗习惯的种种传说,它就如同圣经之于基督徒,包含着苗族的一切价值观和信仰。

通过口头说唱的形式,贾得以世代相传至今,但是贾也和世界上大多数口头相传的传统文化一样,濒临失传的境地。“20世纪50年代,在贵州黔东南丹寨县会唱贾的村民有十几个,而现在只有一人在世,且这位老人再没有传人了”,69岁的王凤刚说到,他用其毕生精力收集整理贾的故事并将它们传承下去。

在过去30年里,王凤刚记录了几百个小时苗族老人吟唱贾的录音,并把录音整理成上万条文字记录,他期望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将贾一直保护传承下去。虽然王凤刚后来换上疾病导致瘫痪,但他仍然坚持收集贾和苗族传统文化。经过几年对原始材料的收集,王凤刚从2004年开始将它们编辑成书,历经四年时间,他终于完成了《苗族贾理》这本书,并于2009年正式出版。

有了王凤刚坚持不懈的努力,苗族贾理2008年正式被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凤刚也荣获了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1945年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的一个小村庄,王凤刚从小在苗族文化的环境中成长,对贾的文化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贾的传说我从小就开始接触,但当时并不知道它们的真正含义”,王凤刚说。他的祖先其实是水族,但是从十一二代开始和苗族通婚,两个民族相互交融,生活生产上渐渐就开始使用苗语。

贾理文化遗产中类别丰富,其吟唱的形式在苗语中称为贾,是一种文类,吟唱形式和诗歌一样,属于五言诗,就是五个音调为一句,但是内容、修辞方式、功能和诗歌有区别。

王凤刚第一次真正接触苗族文化是在1971年,那时他刚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在校期间他主修的专业就是苗族语言文学。“但是当时学习时,因为人们对贾理了解不够,就没有机会深刻调查或研究贾理。讲到开天辟地,大家想到的都是古歌。但是我回到丹寨和很多了解贾理的民间艺术家交流后,才知道原来贾理和之前了解的古歌是不同的”,王凤刚说。

贾理的内容很深厚、丰富,不同于一般苗族的歌谣,它是关于苗族对自然和社会的第一个认识,还涉及苗族宗教。“贾理牵扯到苗族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包括的内容很多,包括苗族文学、自然科学、信仰、艺术等各方面。一般都说它是苗族的百科全书”,王凤刚说。

王凤刚毕业回到丹寨后就在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我的工作一年基本有300天在乡下,所以我走到哪里就记录到哪,包括民歌民俗和苗族传说文化。老百姓休息时讲的故事我就记录下来,慢慢积累,我就知道哪里有公认的了解民间文化的人”。

“但是由于最初在文革时期(1966-1977年),这些民间文化就相当于四旧,是落后的东西。我不敢公开,就只能悄悄收集”,王凤刚说到。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民族文化帮助很大,不止关乎于文化保留,还关系到民族团结,从那之后就把民族文化和四旧区别开来了,王凤刚也开始真正收集贾理文化。

王凤刚随后开始做了一个民间歌手世人的调查,据当时了解记录,丹寨全县一共只有十几个老人了解贾理,所以他就专门找时间一一拜访。为了记录下完整的资料,王凤刚有时还会在这些老人们家里住下,一呆就是好几天。他白天帮他们做点家务,闲暇时把他们吟唱的贾理记录下来,到晚上再整理出来。

有一位老人被王凤刚所做的工作十分感动,连续三天向他一字一句的解释贾理的内容,当时王凤刚就写出了3000多行贾理。

“我记录的内容很多,包括录音。一开始我没钱买录音机,直到1980年,我通过在海外的朋友亲戚才买了一个最老式的录音机。有了录音机,我就将资料录下来,晚上回家挤时间加班听录音编译下来。那时候结合工作,我就下乡找老歌手,能录音我就录,没办法带录音机时我就用笔记。周末我会和老歌手约好专门去录音”,王凤刚回忆到。

在王凤刚看来,理解介绍是花费最大精力的部分。“为了1500多条的注释,我花费了很大精力。因为没有这些注释,全书就相当于一本‘天书’,所以我必须把文化密码解读出来,这才是我写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贾理的收集工作进展顺利,直到1982年,王凤刚查出患上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那时的他仅有37岁,疾病最终导致了他身体瘫痪,这无疑为他收集贾理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我的病是间歇性疾病,脊髓变形坏死,慢慢发展,医生当时告诉我这种病没法痊愈”,王凤刚说。

面对疾病,王凤刚并没有因此退怯,相反他开始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贾理的收集。患病三年后,王凤刚不得不提前退休,但只要他的身体还能动,他就还在坚持收集贾理。

“我很幸运,这病是慢性的,我干脆不管这病,能活一天就不能虚度,要让人生有价值。我尽量不想这病,不把自己当病人。我只想做我感兴趣的事情,生死都是自然规律,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这个疾病使王凤刚从脚到腿开始硬化,逐渐让他的身体无法移动,但王凤刚仍然坚持收集工作,不能行走之后,他就邀请贾理师们到家里来唱。

丹寨县展良村的一位老人陈金才听说了王凤刚收集贾理的事迹之后,就主动来到王凤刚的家里呆了两个礼拜。他边唱着贾边向王凤刚解释,为了全部记录下来,王凤刚一共用掉了50卷录音带。

“当医生告诉我最多还能活25年的时候,我明白2008年就是完成这本书的最后期限”,王凤刚回忆到说,“因为这个疾病,我每天只能坐着写作3-4小时,但是当我躺在床上时就会听录音。我争分夺秒,那一年几乎电视都没看过,这样到2008年年底,我基本把书的正稿完成了”。

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决心,王凤刚不仅完成了贾理的收集工作,也创造了自己生命的奇迹。他对贾理和苗族文化的热爱帮助他战胜了病魔。

“虽然他的身体瘫痪了,他却用仅能活动的手和手指写下了2万余行贾理和3万首苗族歌谣。王凤刚挽救了我们苗族人的珍贵回忆”,丹寨县民族文工团副团长余秋阳说到。

获得2013年中华文化人物的荣誉称号极大地肯定了王凤刚对于苗族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但他还说,“苗族贾理师们,这些贾理的传承才是真正的有功之臣,我没什么能力功劳,没有他们,我也不能完成这样的书,我不过是站在他们的肩上而已,是他们在支持我,我感恩他们”。

获得这样的荣誉,王凤刚感到光荣之余,也体会到身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计划再写一本关于丹寨历史文化的书,今年争取把丹寨历史文化的书完成。“不管怎样,只要还能动,我就不会放弃这个工作。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我们无尽的文化做小小贡献,我认为是值得的”。

(英文原文详见3月6日中国日报20版 http://www.eguizhou.gov.cn/2014-03/06/content_17326153.htm

(记者 李珺)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23日—6月6日

上海虹桥火车站发生血腥斗殴

贵州仁怀茅台大桥及钟楼整体爆破成功

国内数位足球宝贝助威世界杯

精彩热图

雅安大妈高速路上的广场舞

北京颐和园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

世界麻将大师邀请赛 中国大妈PK洋妞

四川甘孜藏区文化旅游宣传周在京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