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中地区>河南>生活资讯
聚焦国人着装观念变化:军装解放鞋又变“潮服”
2011-07-03 14:07:11      来源:羊城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聚焦国人着装观念变化:军装解放鞋又变“潮服” 

香港影星陈小春与应采儿别出心裁的结婚照———他们俩穿着上世纪60年代的朴素军装、手中高举红色的结婚证。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服装是袖珍的“戏剧”,是时代最直接的“话戏”。纵观新中国历史变迁,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老百姓的穿衣打扮上———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和周总理身穿中山装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中山装成为“国服”;上世纪60年代,中央领导人身着绿军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军装便服风靡全国;上世纪70年代,春秋衫和中西式罩衣伴着很多年轻姑娘度过她们最好的年华;上世纪80年代,西装、牛仔裤、喇叭裤、职业套装令国内消费市场百花齐放;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流行时尚蜂拥而至,年轻人奉行的是穿出自我……

我们看到不同服装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更换,也看到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服装这道风景线会散发出更迷人的光辉。

亲历者说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穿着打扮,年近70岁的军队退休老干部孙维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那时候解决温饱问题是首要,穿着上都是以节约为主。但时至今日,中国不仅已成为服装生产和消费大国,国人的着装观念也起了深刻的变化。

老印象 男女都穿“老四色”

孙维新说,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短缺,当时人们购买衣服还要布票。“那时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大的穿完,小的穿,我们当年在军队院子里长大,有的家庭有七八个孩子,最小的孩子穿的衣服往往都有十多个补丁。”据了解,由于当时补衣服是不要布票的,于是街上就有人推着小车,上面放台缝纫机,敲锣打鼓吆喝着补衣服。

据孙维新回忆,她父母当时的穿着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四色’,即外衣是黑灰蓝色,内衣是白色;款式是很单调的几个样式:列宁装、双排扣大翻领、中山装(上下左右四个口袋)、人民装(上面一个口袋,下面两个口袋)。孙维新说:“走在大街上,乍一眼还真的很难分辨是男是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聚焦南方洪涝灾害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不能让南海问题绑架中国东盟关系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逝世 享年96岁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