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红旗渠经济开发区的林州市凤宝特钢厂,新项目“159连轧钢管”在进行生产(10月16日摄)。
曾经在巍巍太行的悬崖峭壁上“抠”出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林州人,近日又干成了一件大事:位于林州市的河南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即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小小县域有了国字号经济开发区,这在中西部地区尚属首例。市委书记郑中华激动而简练地总结:这是一个用精神筑起的开发区!
从不足10家企业2000万元的年产值起步,林州人20年间把一片贫土变成了“金土地”。如今,放眼望去,厂房密集的园区布局着155家企业,年产值高达42亿元。宽阔的红旗渠大道已经通车,将这个“精神筑起”的园区和太行山下的红旗渠紧紧相连。
曾经在巍巍太行的悬崖峭壁上“抠”出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林州人,近日又干成了一件大事:位于林州市的河南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即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小小县域有了国字号经济开发区,这在中西部地区尚属首例。市委书记郑中华激动而简练地总结:这是一个用精神筑起的开发区!
从不足10家企业2000万元的年产值起步,林州人20年间把一片贫土变成了“金土地”。如今,放眼望去,厂房密集的园区布局着155家企业,年产值高达42亿元。宽阔的红旗渠大道已经通车,将这个“精神筑起”的园区和太行山下的红旗渠紧紧相连。
1960年,10万农工大军扎进茫茫太行。10年之后,一渠清水挤出深山,由漳入林,缔造出一个当代中国传奇。守望着传奇留下的精神之光,从不缺乏梦想的林州人如今正沿着科学发展之路,开拓着红旗渠畔的巨变。
巨变依然缘起于深山人对水的渴望。这次,林州人将眼光瞄向了大海。两年前,一条穿越林州直达山东出海口的晋豫鲁铁路通道将要开工的消息,让林州人倍感振奋。可一座太行又差点让林州人“坐着火车去看海”的梦碎。太行山隧道工程的一位工区长杜绍宇说:“干了30年,就没见过这么复杂的工程,围岩、溶洞和地下水让施工的隧道内不是落石,就是漫水。”
创造过红旗渠传奇的林州人绝不会半途而废。在井然有序的工地上,记者得知,长达18公里的太行山隧道将于年底贯通,待到2014年通车后,设计年货运量2亿吨的这条通道,将带动林州的再一次腾飞。
曾经为“水”发愁的林州,如今已是河南省县域经济前8强的常客,各项居民存款稳居全省第一。把“背靠太行千里连嶂”的林州,打造成“晋豫冀三省通衢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奋斗不已、自强不息”的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法宝。在位于红旗渠经济开发区的林州市凤宝特钢厂,“钢铁大王”、公司董事长李广元每隔三五天就要到车间走上一遭,听一听急促的轰鸣声。
从300平方米的铁匠铺起家,到现在每个车间12万平方米的规模,走在一里长的车间内,李广元常感到时不我待。继2011年底,河南省首条“159连轧钢管”生产线投产,公司迈出升级转型的第一步后,前不久,投资25亿元的新型玻璃纤维项目也正式破土动工。“国家号召高耗能的钢铁产业转型,只要有林州人的激情和精神,没有什么事干不成!”李广元信心满满地说。
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梦想穿越太行,山沟沟里也忙了起来。
东姚镇石大沟村是个缺水的深山村,1997年开始担任村支书的郭变花,以山上的窑洞为家,十几年间带领村民种了50多万棵树,绿化了5000多亩荒山。但眼看着从明代建村至今的古村,因为闭塞,外迁的人越来越多,年届花甲的郭变花坐不住了。
“这么好的古村和风景,该怎么发展呢?”郭变花的梦想是打好旅游牌,保护好古村风貌,成为世外桃源。上世纪60年代,修红旗渠的石大沟人每次回家都要翻山越岭。坐在山顶休憩时,有人提议,“翻山不方便,不如把山钻个洞。”后来,历时8年,500多米长的山洞成了石大沟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取名愚公洞。“搞旅游,就要先把洞修好,方便进出。”原来一直在山上埋头种树的郭变花,现在雨季回村种树,农闲时背着干粮进城“跑项目”,为的是这个山村的梦。
郭变花的新梦想刚刚起步,在大山另一边,72岁张福根的梦想已经近在眼前。今年6月,他领导的临淇镇白泉村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当了52年村支书的张福根,有着一双蒲扇大、长满老茧的双手。就是通过这双手,他带领群众修通了山村通向外界的22公里大路,打了1685眼旱井,绿化了2万亩荒山。
张福根自建的白泉山庄位于山巅,俯视群山,赤碧相间,太行秋色尽收眼底。见到福根时,他正和林州的一家企业商谈引进微风技术发电的项目。“村子的路灯装完了,要把山庄建得更好,把入村的山路从3米拓宽到8米……”满心思村事的他透着红旗渠的倔劲,“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我要干到100岁。”
如今,走在林州的乡村、街头,随处可见“女航天英雄刘洋故乡”的字样。在一个充满野性、闯劲十足的全国汽车场地越野比赛现场,“飞在林州”的广告牌格外引人注目。作为国际知名的滑翔基地,腾飞始终是林州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