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补招数
“国家补贴是块‘唐僧肉’,不少空调企业虚报销售数据骗‘补贴’,其实行业内都心知肚明。”
“骗补,可以说是当前家电行业的潜规则。”某家电品牌在黑龙江省的区域代理商,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相当坦承。
业内人士告知,空调企业“骗补”手段一般两种方式:虚标能耗和虚报销量。在作假环节,企业惯常的手法是:经销商将仓库中节能空调里的安装卡抽出来,填写好虚假用户信息,然后将此信息以扫描产品安装卡上条形码形式,快速反馈到生产企业,企业再将每台空调的条形码输入“节能惠民”管理系统库,最终即可获得相关补贴。
“行业存在太多不规矩的地方。有些企业甚至把能耗标准4、5级的库存货都直接拿出来贴上1、2级标签进行销售。”直言“骗补”现象为行业“潜规则”的业内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说,企业的“骗补”行为其实并不隐蔽。
2010年8月初,《中国质量报》就披露,有天津消费者因为所购节能空调出现了过于耗电和噪音大的现象,到消协部门投诉广东志高空调虚标能耗,将3级能效空调虚标为2级,把2级能效空调改标成1级。几乎与此同时,《瞭望东方周刊》在广东佛山调查时发现“一位老太太只购买2台空调,等到空调厂家上报数据时,则被修改为52台”的事例。
“空调业在‘节能惠民工程’中的‘骗补’行为不过是冰山一角,可以说,几乎整个家电业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中基本都在参与骗局。”12月7日,刘步尘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家电业“骗补”行为“疯狂到不管手段不顾后果;严重到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后怕。”
他说,在“家电下乡”中,企业“骗补”的手段可谓空前绝后,手法主要有四种。
“首先,举例说,本来一款价格可能是2000块钱的冰箱,一旦中标‘家电下乡’产品目录,其标价立马成了2300元,即虚标价格。于是‘下乡’之后即使扣除财政补贴,最终到了老百姓手里,还是比原来的价格贵。这样,表面上看老百姓得到了‘家电下乡’的实惠,事实上全部的钱都被厂家和经销商联手套走了。”
“其次是完全没有取得‘家电下乡’资格的企业产品冒充‘家电下乡’的产品;或者企业产品库里只有一两款产品进入‘下乡’目录,就把其他滞销的落后的产品也都捎带贴上‘下乡’的标签,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蒙骗补贴。”
按照规定,“家电下乡”产品进入财政补贴环节,一般需要产品销售发票、销售单据和购买者身份证复印件,三样齐全才可去当地财政部门兑取中央财政补贴款。一台产品销售原则上对应一个销售单据,看似再无“骗补”可能。而事实上,厂家给经销商发货时,“原本发货100台产品,厂家却给了120台的单据。这多出来的20张单据是什么意思?做什么用?”刘步尘说,很简单,只要配上消费者身份证复印件和发票,就可以到当地财政部门领“财政补贴”。
“因此,在河南一些地方,一些经销商直接带着复印机到农村去,收老百姓的身份证复印,然后拿着这些身份证复印件,由厂家和经销商一起开具假发票。于是,资料齐全,照样可以领‘补贴’。”刘步尘说:“这是第三种手法。”
“最后一种情况最糟糕,就是企业根本都不用卖产品,照样能套国家的钱。”
“有厂家的人很后怕地告诉我,最猖狂,有些经销商都不干活了,就这么拉着复印机,满农村转悠,就为复印身份证。”他说。
由于在“家电以旧换新”过程中存有企业“骗补”情况,《瞭望》在采访中发现,重庆、安徽、北京,乃至更多的地方,“以旧换新政策”一度催生了二手家电市场的“另类骗补热”。一些消费者,以数十元上百元不等的价格到二手市场上“淘买”废旧家电,然后再去以旧换新,享受“新家电价格的10%,即最高400元的补贴”。
以废旧家电的“以旧换新”为例,一台本应退出市场的废旧空调,消费者买了之后拿来以旧换新,集中到经销商手里,经销商再将此废旧空调倒手给二手家电商,二手家电商再卖到下一批消费者手里,这些消费者再去以旧换新,如此倒腾,可循环好多圈。
“一台生命周期快要结束的破旧空调成为厂家的‘骗补’工具后,可能骗取国家多少钱,无人知晓;而国家希望淘汰旧产品的本意却未达到。”刘步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