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爱心永恒--追忆10年拾荒助学的长春市离休干部葛长江

2012-10-10 14:16:18 来源:吉林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爱心永恒--追忆10年拾荒助学的长春市离休干部葛长江

  葛长江和他资助的学生在一起。(资料照片)

10月8日,记者来到长春市朝阳区离休干部葛长江老人生前的家,追忆葛老晚年坚持10年拾荒助学的感人事迹,感受葛老那传承不息的崇高精神,见证一位老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

这是一栋位于一汽家属区内的职工宿舍楼,葛老曾经在一楼的一个单元内生活居住了50多年。步入室内,陈设简单而纯朴,老式的几件普通家具,同样老式的电视机,看得出,这是一个经历了多年岁月更迭而又不失本色的俭朴家庭。最引人注目是墙上挂着的一幅毛笔字:“爱心永恒、功德无量”。这是长春市一位知名人士题赠,也是葛老晚年捐资助学、奉献爱心精神的真实写照。

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

1923年6月,葛长江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石良集葛家村的一户贫苦人家。从懂事起,他就一直记着母亲的话:“永远别忘了自己是穷人。以后过上好日子,更不要忘了穷人。”葛长江20岁时走上革命道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参加过大小战斗上百次,多次荣立战功。解放后,他被组织派往长春工作,分配到一汽保卫组。葛长江是革命伤残军人,按医生建议本该休养,但他非但不休,还加倍努力工作。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把他调到东风公社任党委副书记。在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葛长江就在公社(后来变为乡、街道办事处)这一级做副职。1982年,他在孟家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离休。

人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一颗火热的心并没有闲下来。“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老革命伤残军人,为党分忧、为群众解难,是我的责任。我要做一名永不退休、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帮助生活困难的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在日记和学习笔记中写的话语,既是自我激励,也是真情表白。

从小历尽苦难的葛长江古道热肠,见不得别人吃苦遭罪。他看到周围还有一些生活困难的人,决定从扶贫开始。由于离休金有限,在他的“扶贫计划”开始阶段,付出的主要不是钱,而是力量,更是精神。他看到一对农民夫妇进城卖秋菜,一大早守在那儿等生意,冻得够呛,就张罗着帮助推销,还帮着牵马、搬菜、过秤;人家没吃饭,他连饭带菜给每人装一大饭盒。新立屯老任家日子过得穷,窗户都是用塑料布对付的,冬日里寒风凛冽,孩子趴在炕上冻得哇哇直哭,他给任家买来玻璃、钉子,又帮着安装。接着,还帮着买来种子、肥料,又给参谋种点儿啥。在他的帮助下,四五年的工夫,老任家便成了万元户。

2003年,长春市朝阳区委老干部局提倡每位老同志至少帮助一名贫困学生,与之结成对子,葛长江第一个报了名。老人帮扶的第一个学生是崔小妹——乐山镇中心校一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孩子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崔家艰难的生活,让葛老心酸,第一次去,他便留下身上仅有的850元钱。说好其中500元作为一年的学杂费,200元给孩子买套新衣服,150元用于买学习用品。葛长江觉得单单支援孩子一点儿钱还不够,最根本的是帮助这个家庭脱贫。他给崔家出主意,在农田里种点儿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物。最终敲定种笤帚糜子。为此,葛长江不辞辛苦地跑了好几个乡镇学习考察,买来种子,帮着种上。之后的几年里,小妹的书念得很好,家境也大有好转。

拾荒助学“长征路”

葛长江想在有生之年把扶贫济困这件事干到底。可这把年纪了,靠自己的离休费资助也不够。因此,找个“来钱道儿”成了当务之急。想来想去,葛长江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拾废品。从2003年起,80岁的葛长江开始在长春街头拾废品,近10年间行程约1.25万公里,相当于一条“长征路”,他拾废品2万余公斤、饮料瓶7万余个,捐款12万余元,帮助了4个困难户、16名困难学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能眼看着孩子因家庭贫困不能读书。尽管我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帮一个是一个”。“有人问我,为什么要通过拾废品的方式去资助贫困学生呢?因为我是党的人,应该关心那些有困难的人。为了多捐点钱,我才选择拾废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要把晚年的余热和有限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党和人民。”这是葛老的肺腑之言,掷地有声。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葛长江 葛老 拾荒 爱心基金 爱心助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卧龙大熊猫野化训练毕业

泰山十一人满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