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长春高新区:真抓实干深化改革创新 蹄疾步稳加快转型升级

2014-03-21 11:05:46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长春高新区:真抓实干深化改革创新 蹄疾步稳加快转型升级

在长春高新区2014年工作会议上,长春市副市长、长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孙亚明作工作报告。长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纪工委书记杨俊良主持会议。

发展成果丰硕 品质全面升级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2013年,长春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实现4251亿元,同比增长17.4%;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28亿元,同比增长15.9%;工业总产值实现3966亿元,同比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亿元,同比增长21.7%;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分别实现550.7亿元和95.8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20.1%和12.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经过两年的重塑基础、三年的优质快速发展,全区营业总收入迈上4000亿元的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18.6%,比2008年增加4.5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比2008年净增265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43.4%,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经济发展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由于工业支撑有力、服务业日趋活跃,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是2008年的4.4倍,占全市比重达51.7%;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是2008年的3.6倍,区本级可用税收是2008年的12.3倍,财力的增强提高了投入能力,促进了民生改善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资源储备较为充足。坚持科学谋划、理性开发、统筹运营,截至2013年底,全区形成总资产超千亿元;抢抓机遇,超前整理,南北区尚有符合规划用地3600公顷,长德新区37平方公里起步区已进入项目落位成熟期,具备充足的发展空间。

综合排名稳步晋升。在“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排名中,长春高新区由2008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16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由24位上升到第4位,已经进入全国先进国家高新区的前列。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围绕构建优势产业链,着力引进建设产业配套类、园区平台类、龙头基地型项目,为加快发展打牢基础、积蓄后劲。

优质项目集中落位。深入开展产业化招商,严格项目入区评审,确保项目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2013年新引进落位万邦产业园、上海宇培电子商务等一批优质项目,引进内资105亿元、利用外资13.4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20.4%。五年来累计引进落位产业化项目215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2个、央企合作项目24个、外商投资项目19个。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采取层层包保、简化程序、条块联动、跟踪服务等综合措施,不断加快项目建设。2013年新建续建项目18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3个、5亿元以上项目61个、10亿元以上项目41个,开工面积624万平方米。列入全市150个重大项目计划的25个项目,有21个开工建设,项目带动、投资拉动的势头强劲。

力促项目投产运营。一汽富晟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长航液压扩能搬迁等一批项目基本建成,英利模具、高榕生物等一批项目实现投产。近年来已累计有134个产业项目建成投入运营,2013年实现产值330亿元、利税52.8亿元,有效带动了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长春高新区:真抓实干深化改革创新 蹄疾步稳加快转型升级

南区产业集群一景

长春高新区:真抓实干深化改革创新 蹄疾步稳加快转型升级

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截至2013年末,剔除一汽大众因素,全区二三产业比由2008年的87.5∶12.5调整到77.1∶22.9,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10.4个百分点。

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371户,实现产值3783亿元,是2008年的2.7倍。汽车电子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已入驻18户企业,全区汽车电子企业发展到150余户;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合作,规划建设了纯电动客车整车生产基地,已经开始试生产。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到108户,实现产值58亿元,是2008年的4.1倍,占全市47%。修正药业产值突破10亿元,长生生物、金赛药业等一批企业成长为“小巨人”企业;以生物医药板块为主的长春高新股份,股价由2008年最低点的4.68元/股,最高达到131.5元/股,一度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股票市值也由6.15亿元增加到172.7亿元,增长28倍,不仅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值,也有效带动了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光电子企业发展到99户,实现产值15亿元,是2008年的1.5倍。希达电子、新产业光电等骨干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规划了长东北核心区LED产业园区,台湾颖霆、山西光宇等一批项目正式落位,正着力打造立足东北、辐射东北亚的千亿级LED产业基地。

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发展到118户,实现产值101亿元,是2008年的1.6倍。吉林森工、中科英华等企业产能稳步增长,启动建设了高氮合金材料研发中心项目,正在积极引进玄武岩、气化吉林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全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文化创意和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600余户,比2008年增加300户,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是2008年的3倍。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等文化特色园区竞相发展,先后获批七个国家级园区或基地;吉林省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日益兴起。长春高新区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化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体系完善

建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通过中期验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正式获批,全区国家级园区和基地累计达30个。

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粗具规模。地理所生态农业平台投入使用,光电子平台主体冷封闭,新材料平台正在安装设备;中科院创新集群建设深入推进,新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31个,全区研发机构达168个;北湖科技园34栋高标准孵化厂房基本建成,吸引20余户高科技企业入驻,吉林省集成创新综合体确定落位;中俄科技园龙北分园开始规划建设。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不断完善,地位日益突出。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明显增强。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4.5%,比2008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户,总量达91户,占全市52%、全省30%;发明专利突破500项,五年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244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国家驰名商标14项。区内5户企业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5户企业列入“长春市百强创新企业”,中科应化、迪瑞医疗包揽了2013年市科学技术进步两个特等奖。

人才特区建设深入推进。先后有三批54名高端人才入选“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共给予1600多万元的资金扶持;有5人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12人入选省“两创”人才计划,8人获得“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全区高端创新人才达到3万多人,占全市的60%以上。东北亚人才研究基地正式揭牌,“人才特区”已成为省市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张名片。

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有效整合金融资源、强化政策扶持、拓展服务内涵,全面构建起信贷—股权—上市的“梯形融资模式”,建立了沃顿财富广场和磐谷金融中心两个金融集聚平台。全区集聚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0余家,其中股权投资机构发展到48家,注册资金超过60亿元,实现中小型科技企业股权投资6.12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区储备拟上市或挂牌新三板企业45家,具备申报条件的25家,差旅天下网络技术公司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区内中小企业已经进入登陆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的活跃期,在全国资本市场构筑长春高新区板块的梦想将逐步成为现实。

城市建设品质提升

加快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构筑了新的资源禀赋优势,成功申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2013年,南北两区完成53项道路建设工程,铺装面积58.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85万平方米;五年来南北两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00多亿元,修建道路135条、总长238公里,完成铺装面积53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905万平方米。

南区5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日益完善。建成了一批精品街路、广场、公园和高档社区,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南部城市副中心的作用日趋彰显,已经成为一座区域环境优良、城市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厚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北区京哈铁路以东5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实现全覆盖。远达大街、北湖大桥、绕城互通式立交桥等重大交通工程建成使用,成为长春北部内外联通的重要枢纽;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成功举办了消夏啤酒节、草莓音乐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成为全市旅游品牌;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产业园核心项目基本完成,举行了大雄宝殿装藏仪式、佛教圣地行等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吉林省都市低碳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方案获批,已经确定市场化投资主体。长东北核心区与现代化国际性中心城区标准越来越近。

长德新区“长春东北新城”框架全面拉开。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5亿元,37平方公里起步区“七横、五纵”主干路网已经形成,基础设施、公用配套、园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全面铺开,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基本全覆盖,尚德华园百万平方米社区全面竣工,数字化管理平台启动建设,招商和项目建设势头良好,民生事业同步跟进,国家级开发区带动县域发展的新模式获得成功,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幸福高新建设提速

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2013年落实民生实事76件,五年累计实施民生计划429项,群众生活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全市新政策接轨,成为全市唯一免费参保区域、唯一参保全覆盖区域、唯一女性55岁即可领取保障金的区域;统筹抓好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等社保扩面工作,加强低保和社会救助,较好解决了群众后顾之忧。

安居乐业工程深入实施。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和困难群体住房,2013年有146户低保家庭获得廉租房,五年累计建成回迁住宅125万平方米;积极拓宽就业渠道,2013年开发就业岗位6807个,五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3.4万个,被征地农民就业水平稳步提高。

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北师大附属学校、吉林省第二医院、吉林省第六医院正式落位建设;东师附小益田幼儿园在全市颇有影响,硅谷医院与北京阜外医院合作办医声望大增,奥体中心“一场三馆”建设进展顺利,奋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全省示范。

“平安高新”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扎实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演练”行动,落实企业、行业、属地“三位一体”的责任机制,确保没有大的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人性化、网格化、信息化”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软环境更优化

着力加强企业服务效能建设,形成较强的区域发展软实力。

体制机制不断调整完善。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情况,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调整理顺体制机制,下放职能权限,强化责任落实。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新模式,对现有资源、资产进行摸底评估、科学匹配,组建了长东北核心区龙翔集团公司和南区创投集团公司,并具备了一定的融资能力,为全面实施市场化运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企业服务水平有效提升。进一步健全企业服务网络,完善项目落位、建设、管理“三段式”接续服务,务实性开展“三联三促”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升服务大厅功能,构建优质高效的审批服务链条。近年来制定有关扶持产业、企业发展政策100多项,2013年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7500万元,五年累计兑现17.2亿元。长春高新区连续多年被国内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和投资潜力园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全面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查摆“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对梳理出的问题认真整改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收到了“正党风、转作风、听民生、解民忧”的效果。

“五个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培养优秀干部团队为目标,扎实开展思想、责任、能力、作风、廉政建设。通过举办“周六大讲堂”、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抽调机关干部包村为群众办实事等综合措施,有效提高了干部履职责、抓落实的能力;坚持惩防并举,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浓厚了厉行节约、为政清廉的风气。

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和谐发展•共建高新”惠民行动,39户企业参与对接28个民生项目,到位资金108万元;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深化区企联谊、结对帮扶工作,开展“蒲公英”志愿者“五助”、道德大讲堂“五进”等民生服务行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长春高新区以开发区总分第一名成绩,获得“文明县(市)区”称号。

勇担改革重任 谋求率先突破

新一轮发展以来,长春高新区紧紧围绕推进发展方式的十个转变,在管理体制机制、区域创新体系、企业服务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切实收到了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推动发展的效果。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长春高新区将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的改革部署要求,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对已经实施的改革要深化完善,对新的改革任务要大胆尝试、率先突破,当好全市乃至全省改革创新的排头兵。重点抓好八个方面改革创新: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持“突出效能、夯实基层、服务为本”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切实建立起“权责清晰、运转顺畅、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同时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采取引入社会组织、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等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运行效率。二是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资本运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推进“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管委会采取适当的方式赋予集团公司土地整理、市场融资、项目承接、开发建设等职能,打造管理实体化、运营市场化、资产证券化的综合型投融资平台,最大限度减少管委会投资,化解政府性债务。三是推进产学研协同机制改革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加快实施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产品创新,全面构建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和管委会“四位一体”创新驱动机制。四是推进金融服务改革创新。不断健全信用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建立信贷机构、股权机构、担保公司联合业务机制,探索实施票据贴现、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适合科技企业的融资模式,争取建立吉林省首家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五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创新。本着“积极稳妥、收支平衡、倾斜基层、控制债务”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赋予分区及乡(街)一定的财力支配权,鼓励引进项目、创办企业,逐步提高分区及乡(街)的自身造血功能。六是推进乡(街)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坚持“上面做小、下面做大”,着力推进重心下移、职能下沉,建立人、财、物向基层倾斜的长效机制,选择具备条件的村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为启动撤村设居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七是推进社会治理模式改革创新。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互相联动,构建“人性化、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服务与治理模式。八是推进干部考核机制改革创新。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完善考核内容、健全考核方式、强化考核问责,建立导向明确、指标科学、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激发干部积极性和创造力。

做实八项工作 开启新的跨越

今年工作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市相关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着力提升产业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化运作能力、企业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努力实现长春高新区“高”与“新”的跨越。

主要预期发展指标是:营业总收入实现4900亿元,同比增长15.3%;工业总产值实现4500亿元,同比增长13.5%;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50亿元,同比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84亿元,按新口径计算增长15.2 %;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分别实现500亿元、100亿元,剔除一次性因素同比分别增长5%、10%。

突出抓好以下八项重点工作:

(一)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优质项目

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牢牢抓在手上。一是提高招商质量。围绕产业园区、产业链条、创新平台,围绕企业配套服务,围绕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引进一批质量好、规模大、水平高的项目。全年引进内资131亿元、利用外资15.1亿美元,新引进项目100个以上,促进中信戴卡汽车轮毂、高铁轮对冶锻中心、奥特莱斯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及早落位。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严格按照项目服务流程和责任分工,强化目标管理,落实包保责任,加强跟踪调度,确保已经确定的235个项目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三是突出抓好重大功能性项目。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完成所有续建工程,启动实施湿地博物馆、民族家园等工程,提升文化品位,完善整体功能,争取获批国家4A级景区。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产业园加快景观塔、中日韩三馆等室内外装修,万寿寺、文化景观长廊、商业街等工程基本竣工,力争年内实现开园。科技生态碳汇区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启动一期基础设施配套、四季城土地整理、回迁小区一期工程。长春奥林匹克公园项目体育场、体育馆及游泳馆完成钢结构安装等工程,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主体结构及室内装修。中科院云计算中心项目完成新机房建设, 形成700TB数据量的云存储和1PB数据量的数据灾备能力,打造辐射东北亚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中国长春东北亚物流园项目启动一期建设,其中由沈阳铁路局投资25.6亿元、占地3平方公里的长春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及综合物流场站,年内实现部分通车。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精心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

要根据《长春市关于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抓紧制定完善高新区产业布局及产业集群规划,启动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试点)建设。南区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服务业两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一轿新能源工厂50万辆整车项目、长春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新能源客车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壮大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加快建设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东北亚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区,以及阳光国际城市综合体、喜来登五星级酒店等服务业项目,全面提升高端服务业水平。北区重点培育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依托亚泰医药加快建设占地3平方公里的长东北生物医药产业园,构建研发、生产、物流、服务业为一体的支撑体系,打造吉林省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占地1.5平方公里的半导体照明与显示产业园,加快引进香港中国基础产业投资集团、江苏赛格LED展示体验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努力打造国家级LED产业示范区;着力抓好万邦产业园年产1000架无人机、碳纤维、高氮合金等项目,打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长德新区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和精优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长春威斯汀国际铸锻产业园和长春国投新兴产业园等项目,完成基础配套及厂房建设;抓好生命东北健康城、中冠农产品加工、兴华饲料及蛋白深加工等项目,确保按计划开工建设。

(三)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力打造东北亚创新高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加快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步伐。一是加快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度。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平台力争年内投入使用,新引进5个以上高水平科研机构;完成北湖科技园一期建设,启动建设中国北方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加快推进吉林省集成创新综合体项目;强化与高等院校合作,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二是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更多的知名品牌,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650项,其中发明专利550项;全年争取科技立项500项,获得资金3.8亿元。三是强化企业上市服务。抓住“新三板扩容”契机,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企业股权融资路演、上市辅导培训、融资技能培训和银企对接等活动,力争一批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实现挂牌交易。四是深化“人才特区”建设成果。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各项服务,支持入选“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的高端人才创办企业、转化项目,加快吸引和凝聚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扩大高端人才总量。

(四)坚持建设管理并重,加快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按照“完善设施、提升品质、拓展功能、强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全面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一是提升城市基础配套水平。南北两区完成道路、公园、美化绿化等续建工程,完善水、电、气、热等配套建设;长德新区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功能。要积极与全市规划对接,做好地下管网改造项目包装,最大限度争取资金,在全市率先完成老旧散小区地下基础管网改造;要全力为轻轨北湖线建设施工创造条件,力争早日建成通车。二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城市建设管理年的要求,全面落实街道、小区、人员等网格化管理责任,建立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城市管理模式,形成“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全力推进”的城市管理格局。三是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云计算中心平台作用,大力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年内完成数字化城市建设任务,并逐步向智慧型城市升级,在全市率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扎实推进幸福高新建设

坚持兜底线、补短板、抓热点,全面落实幸福高新行动计划23项民生实事。一是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根据中央及省市城乡养老保障并轨有关意见,进一步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解决就业、养老、医疗、救助等问题;按计划落实好回迁小区维修、环境改善、物业管理、产权证办理等民生实事。二是加快建设重点民生项目。抓好北师大附属学校、省第六医院、省第二医院、夕阳红养老院等项目建设,促进教育、卫生、文体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三是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切实强化“红线”和“底线”意识,注重“提前预防”,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改和大演练活动,切实把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分区属地责任落实到位,确保不出现大的责任事故。

(六)加大企业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必须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强化政策服务。要结合中央、省市出台的新政策,对高新区有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等一系列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和调整完善,抓好政策兑现,加大企业扶持力度。二是强化保障服务。加大地上物清理力度,强化净地出让,满足挂牌条件和项目开工需求;依法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土地资源,通过企业内涵挖潜、嫁接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快空军雷达站、523台、医疗垃圾处理场搬迁进度,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强化运营服务。进一步整合企业服务平台,构建行政审批、生产要素保障、项目申报、司法服务、党群服务五大综合服务平台,在企业扩能增效、内涵提升、产品定位、市场营销等环节,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继续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服务效率。

(七)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全面提高组织保障能力

一是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要继续抓好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把查摆出的问题整改落实到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要抓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环节,确保收到实效。二是深入开展“五个建设”。充分利用“周六大讲堂”、党校集中培训等载体,提高干部改革创新、资本运营、应急管理等能力;强化干部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促进工作落实;采取选派、挂职、包保等方式,丰富干部基层阅历,积累群众工作经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教育干部严守思想道德底线和党纪国法红线,确保廉洁奉公、干净干事。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体制顺畅、机制完善、干部配齐、素质提升、政策给足”的要求,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促使乡(街)村承担起重民生、保稳定的第一职责。要创造条件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选拔一批有经营头脑、有干事能力的基层干部;要推进标准化社区建设,在南北两区各打造一个全市典型。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凝聚发展力量,营造和谐氛围。

(八)巩固完善落实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

一要抓好责任落实机制。对重点工作进行量化分解,做到工作分工、质量要求、时间进度、责任主体、奖罚措施“五明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要强化跟踪督查机制。对已经落实的看效果,对正在落实的查进度,对尚未落实的问原因,对落实不力的究责任,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解决。三要严格绩效考核机制。改进考核方式,实行党办、人事、纪检、督查室等部门联动考核,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各单位工作水平、行政效能和干部选拔任用、问责奖惩的重要依据,着力营造谋事、干事、成事的浓厚氛围,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改革创新 求真务实 长春高新区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结硕果

盘点•数字一

全区营业总收入迈上4000亿元的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18.6%;全口径财政收入是2008年的4.4倍;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是2008年的3.6倍;全区形成总资产超千亿元。

实施规划壮大综合实力。2009年8月24日,《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得到市委市政府批准;2009年8月25日,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动员大会召开,从这一天起,一个跨越12年的宏伟蓝图铺展开来,长春高新人踏上了新一轮发展的创业征程。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的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了从产业布局到空间设计、从功能配套到环境提升等,健全的规划体系。

新一轮发展规划的时间跨度至2020年,分为重塑基础形象、优质快速发展、全面优化提升三个阶段实施。规划坚持创新主导、开放带动、集群发展、结构优化、人才兴业、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确定了未来的城市副中心高新南区和长东北核心区“两大板块”比翼齐飞,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与医药、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精优食品加工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六大产业”科学发展,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疫苗产业、半导体照明和光电显示产业、动漫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五大基地”携手共进。以产业园区带动功能性园区提升,以功能性园区服务产业园区发展,形成发展根基牢固、品牌优势突出、集群效应明显的产业基地,整体上形成相互关联、协调互动,全面开发、梯次推进的网状发展格局。

新一轮发展规划布局实现了由以南区为主,向南北互动、着力打造“长吉图”核心区转变。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南区发展重心是优化环境、完善功能,促进区域增值,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南部城市副中心;长东北核心区发展重心是加快开发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引进高新高端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隆起带、长东北开放开发示范区。整体上形成以南带北、以北促南,南北互动、重点向北的发展格局,这是实现新一轮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路径。

2009年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长春高新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策略,全力推进发展布局、发展路径、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的战略性转变,发展重心由以南区为主,向南北互动、着力打造“长吉图”核心区转变;发展布局由点状滚动式,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的网状互动式转变;发展路径由单纯就优惠政策招引项目,向优先创造发展条件、提升区域功能、构筑资源禀赋优势吸引项目转变;产业培育由企业松散型聚集,向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集群发展转变;项目建设由注重抓工业项目,向更加注重二三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双重提升转变;政产学研相互联系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自发松散型,向政府引导扶持、产学研有效互动式转变;企业服务由被动式、分散型,向主动式、集成化转变;融资渠道由主要靠信贷投入,向市场化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由单一政府行政模式,向既有行政职能又有企业化管理的双重体制机制转变;工作运行保障由单一的行政执行体系,向执行和监管体系并重转变。

经过两年重塑基础,三年快速发展,长春高新区取得了显著成绩,区域功能日益完善,要素集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创新发展的新优势全面显现。

盘点•数字二

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2个、央企合作项目24个。

优质项目促进产业升级。新一轮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激发招商引资的活力和创造力。在新一轮发展的过程中,长春高新区不断创新招商理念,始终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以专业化、产业化的招商思路谋求区域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招商模式的具体落实上,长春高新区坚持高新高端特色,提高产业化招商门槛,坚定实施“攻央企、引龙头”战略,严把项目入口关,以六大主导产业为方向,以产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加快同类项目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长春高新区采取多种方式招商,平台招商:依托国内重点平台公司,利用平台公司整合国内、国际资源的能力,将资源为我所用,实现双方共赢。园区招商:规划园区平台,按照园区产业定位布局来开展招商。以商招商:依托现有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帮助已有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此类项目快、实等特点。

在产业化、专业化招商模式的引领下,长春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捷报频传,优质项目集中落位,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促进了长春高新区产业升级。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2个:法国标致公司佛吉亚旭阳汽车内饰件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省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管道工程气化吉林总部经济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北地区燃气运输公司总部经济项目、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招投标公司项目、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元设计院项目、法国标致公司佛吉亚排气系统年产350万件汽车排气系统项目、德国博世集团汽车起动机、发电机项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凌云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康乃尔医药物流配送项目、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高档地产项目、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丸红株式会社长春红忠钢材加工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矽钢片加工基地项目、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天威新能源长春产业园项目、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中海兰庭项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吉林分公司移动通信生产中心项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长春航空科技产业园长航液扩能搬迁项目、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项目、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国药控股吉林有限公司医药物流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长春分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项目、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华润置地房地产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油地产高档地产项目、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机集团中国中元东北科技创意产业园。

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医药集团等央企合作项目24个。

盘点•数字三

全区二三产业比由2008年的87.5:12.5调整到77.1:22.9,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10.4个百分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产值是2008年的2.7倍;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产值是2008年的4.1倍;光电子企业实现产值是2008年的1.5倍;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实现产值是2008年的1.6倍;文化创意和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是2008年的3倍。通过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主导产业实现集群发展。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最核心的指标。对高新区来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自身宗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同时,发达的服务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由之路。新一轮发展中,长春高新区坚持“二三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努力构筑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共生共荣的格局,形成多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区二三产业比由2008年的87.5:12.5调整到77.1:22.9,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10.4个百分点。

高新区内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371户,实现产值3783亿元,是2008年的2.7倍。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天合富奥汽车安全系统(长春)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挥着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汽车电子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基地,目标是建成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核心区,目前,已入驻18户企业,全区汽车电子企业发展到150余户。

依托强势的产业基础和研发优势,长春高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到108户,实现产值58亿元,是2008年的4.1倍,占全市47%。修正药业产值突破10亿元,长生生物、金赛药业等一批企业成长为“小巨人”企业。以生物医药板块为主的长春高新股份,股价由2008年最低点的4.68元/股,最高达到131.5元/股,一度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股票市值也由6.15亿元增加到172.7亿元,增长28倍,其中国有股份市值超过30亿元,不仅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值,也有效带动了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长春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快速崛起,光电子企业发展到99户,实现产值15亿元,是2008年的1.5倍。希达电子、新产业光电等骨干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规划建设国家级LED光电技术产业园,规划一期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全力打造吉林省LED产业核心区,国家级LED产业示范区,东北亚LED高端产品展示、交易及自主创新中心区,台湾颖霆、山西光宇等一批项目正式落位,正着力打造立足东北、辐射东北亚的千亿级LED产业基地。

长春高新区立足原料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突出技术引领发展,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核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产品。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发展到118户,实现产值101亿元,是2008年的1.6倍。初步形成了以热缩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和金属材料为代表的产业布局。吉林森工、中科英华等企业产能稳步增长,启动建设了高氮合金材料研发中心项目,正在积极引进玄武岩、气化吉林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全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精优食品加工业彰显高新科技的魅力。作为国家级高新区,长春高新区在变农业优势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上立志有所作为,依托吉林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名优食品等,形成精优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长春高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软件与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中介服务、现代物流六个领域,目前,文化创意和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600余户, 比2008年增加300户,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是2008年的3倍。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等文化特色园区竞相发展,先后获批七个国家级园区或基地;吉林省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日益兴起。高新区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化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盘点•数字四

新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31个,全区研发机构达到168个;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占全市52%、全省30%。

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新一轮发展实施以来,长春高新区牢牢把握“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建区宗旨,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不断提升区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金融服务能力、人才支撑能力。长春高新区构建了政府、科研院所、战略投资者、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创新机构已形成集群化,产业创新有了明显的链条化效应,孵化创新企业规模化,服务平台完善化……以科技企业为细胞、以高新技术为血脉的长春高新区,涌现出众多高科技企业家,培育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优秀高科技企业,营造了一个海内外人才荟萃、高科技企业蓬勃成长、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创业乐土。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建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通过中期验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正式获批,全区国家级园区和基地累计达30个。

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是长春高新区联合驻长的“一院四所四校”,即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采取“政府引导、多元投入、企业管理、市场运营”的模式,组建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目的是通过集约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把长春的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其成为引导和带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自主创新核心区、产业发展引导区。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后将具备四大功能:集聚和整合创新要素功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功能、科技企业孵化功能、公共服务功能。作为一个高科技综合体项目,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按功能划分为三大片区,分别是产业孵化区、科研教育区和商住配套区。重点打造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等五大专业技术平台,以及政务、金融、信息、人才、科技企业孵化、知识产权及国际合作等七大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建设科研项目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小企业培育基地和项目上市融资基地。

长春高新区已与中关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支持长春高新区创建吉林省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春高新区与中科院共建的中科院长春院地合作创新集群,启动了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创新集群建设,并引入中科院系统外地研发机构和成果进入集群开展工作;高新区建立吉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引进与主导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入高新区,或与高新区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关系。中科院合作创新集群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引进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应化所新材料平台、地理所整体搬迁及生态农业平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数据云长春中心、吉林济惠干细胞与生物诊疗研究中心、中玉生物育种研发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31个,全区研发机构达168个。

长春高新区全力推动孵化事业发展。拥有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吉大科技园、中俄科技园、北湖科技园等多个孵化园区。

中俄科技园拥有国际科技合作成果超100项,有20项国外先进技术达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合作意向。中俄科技园先后被国家科技部授予了“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了“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被省政府授予了“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吉林省对俄暨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产业孵化基地”;被市政府授予“长春市创业孵化基地”,“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称号。

长春高新区引进北科建集团投资建设的百万平方米的北湖科技园,该项目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预计建成后可实现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直接创造中高端人才就业机会2万个以上。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功能配套齐全、产业布局合理、专业服务一流、低碳人文和谐”的第四代科技园区,将在长春高新区崛起。

近日,长春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公布了2013年长春市科学技术奖项的评审结果。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全部由长春高新区内企业获得,分别是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的“辐照交联型硅橡胶自融带”项目、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CS—6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项目,高新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明显增强,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4.5%,比2008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户,总量达91户,占全市52%、全省30%;发明专利突破500项,五年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244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国家驰名商标14项。区内5户企业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5户企业列入“长春市百强创新企业”。

盘点•数字五

建设吉林省首个“人才特区”,先后有三批54名高端人才入选“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共给予1600多万元的资金扶持;全区高端创新人才占全市的60%以上。

纵深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国以人兴,事以才治。作为吉林省首个国家级开发区,长春高新区多年来始终狠抓人才“引进、培育、发展”三个关键环节,有效促进高新高端人才的高度集聚。

2011年9月,吉林省、长春市首个“人才特区”在长春高新区正式揭牌。围绕“率先在东北地区建成地域特色突出、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创新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带动‘长东北’、引领‘长吉图’、辐射东北亚的‘人才特区’”的总体目标,长春高新区制订了“长白慧谷”英才计划:五年内将重点引进海外高端领军人才30名,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00名、高技能人才1000名。广纳高端人才的集结号就此吹响。

两年多来,省、市、区摆位高端,携手联袂,“三级共建”,集聚了优势资源,凝结了强大合力。长春高新区作为人才特区建设的主体,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借助三级共建合力,发挥人才政策优势,打造“长白慧谷”品牌,吸引了一批人才到高新区创新创业。长春市先后出台了4个相关政策,并对人才特区建设给予精心指导和资金支持。吉林省对人才特区建设进展情况高度关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三级共建”,为人才特区建设和未来发展注入了恒久动力。长春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有关人才工作部署,紧紧围绕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深入开展人才特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3月以来,长春高新区借助省、市、区“三级共建”合力,全面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区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专项用于人才特区建设。其中,对引进的海外高端领军人才给予60~200万元的启动经费;对于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世界一流创新团队,最高可给予5000万元的启动经费。目前,三批入选“长白慧谷”英才计划54人,共给予1600多万元资助。有5人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12人入选省“两创”人才计划,8人获得“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全区高端创新人才达到3万多人,占全市的60%以上。东北亚人才研究基地正式揭牌,“人才特区”已成为省市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张名片。

盘点•数字六

全区储备拟上市或挂牌新三板企业45家,全区具备申报新三板条件的25家,差旅天下网络技术公司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

全力打造科技金融高地。近日,长春高新区内企业差旅天下网络技术公司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长春高新区作为一块科技金融结合的“示范田”,是我省最早开展新三板筹备工作的区域,并在全省率先成立金融上市工作办公室,专职负责企业融资和上市工作。实施新一轮发展以来,长春高新区围绕提升企业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推进企业规范化运营,促进企业上市与挂板融资,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制定专项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鼓励企业进入代办股权转让系统暂行办法》、《关于鼓励投融资发展的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根据企业筹备进程,分阶段给予财政补贴,目前已兑现股改奖励300万元。 金融上市办成立以来,联合券商共同调研企业,敦促券商提出合理整改方案,加快上市准备工作,合力推进企业上市进程。截止2013年底,已在高新区备案开展工作的券商20家、会计师事务所15家、律师事务所9家,以及评估中心、信用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8家。

挖掘企业资源,开展专项辅导。建立“高新区金融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汇聚820余家企业信息,将100家具备上市潜质的企业列为重点,录入金融服务平台进行动态管理。开展启蒙培训,以论坛、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对新三板的认识,累计培训人数达到1200人次。外埠踏查学习,使企业切身感受到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给企业带来的综合推动力。

拓展融资渠道,助力企业提高上市实力。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建设“沃顿财富广场”和“磐谷金融中心”,集聚股权投资、小额贷款、担保等机构为企业开展上市咨询和支持。目前,长春高新区股权投资机构达到43家,实际注册资金超过60亿元,高新区财政出资设立“长春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与国开行和建设银行合作,为高新区内科技企业增信,引导合作银行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两年来为拟挂牌企业提供信贷贷款总额7.1亿元,为提升企业经营业绩,调整资本结构,规范内部治理,尽快达到上市或挂牌资格给予了有力支撑。

回眸长春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个个创新成果令人惊叹:全面构建起信贷—股权—上市的“梯形融资模式”,建立了沃顿财富广场和磐谷金融中心两个金融集聚平台。全区集聚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0余家,其中股权投资机构发展到48家,注册资金超过60亿元,实现中小型科技企业股权投资6.12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区储备拟上市或挂牌新三板企业45家,具备申报条件的25家。政策完善、资源集聚、层次多样、功能健全的金融服务软环境正逐渐成为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强力支撑。

盘点•数字七

南区5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日益完善,北区(长东北核心区)京哈铁路以东5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实现全覆盖,长德新区“长春东北新城”框架全面拉开。全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铺开。成功申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扩大区域资源禀赋优势。长春高新区拥有最宜人居的生态环境。高新区建成区绿化率高于41%,远超过世界主要城市绿化率31%的平均值。

按照“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规划设计,高新区南区聘请一流设计团队进行了高标准规划,实施新一轮发展以来,南区5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日益完善。以骨干路网、公园为重点,以广场为亮点,重点打造了硅谷大街、光谷大街、蔚山路、飞跃路等精品街路,建设了硅谷广场彰显城市特色,三佳湖公园、富裕河公园围绕南区水系穿起南区居民的休闲之路。建筑设计新颖前卫的居民小区彰显高端品位。高新区南区整体上以长白山自然风光为主,与苏州园林式小品相结合,呈现绿化、园艺、灯光、雕塑四位一体的区域特色,形成了长春高新区南区独特的城市景观。

在高新区长东北核心区,京哈铁路以东5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实现全覆盖。远达大街、龙湖大路红线宽度114米,两长街设计超前,是倾注了设计者和建设者心血的精品大道、国内最高标准的样板街路;吉林省最长的跨湖、跨铁路大桥——北湖大桥,建成后既解决了交通节点问题,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龙翔广场、远达大街、北湖大桥、绕城互通式立交桥、两跨一穿工程等重大交通工程的建成使用,成为长春北部内外联通的重要枢纽。位于长东北核心区,占地11.97平方公里的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东北最大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分为“内湖”、“外河”两部分,城市休闲功能带、长岛生态过渡带和绿色生态隔离带“三带”,北城艺风、水上邻里、湖漾春晓、长岛碧波等十大景区相辅相成。

而美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长春历史上最大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彻底改善了伊通河北段的生态环境,为长春打造了一个具有2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防洪工程,和一个为城市净化污水的水利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公园里有来自于第十二届中国长春(高新区)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的101个国家和地区的109位雕塑大师创作的107件雕塑作品。2012年7月28日湿地公园正式开园以来,已成功举办了消夏啤酒节、草莓音乐节、冰雪嘉年华等大型旅游文化活动,已成为全市的旅游品牌,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产业园,是依托长春历史上第一座寺院——万寿寺而建,建成后将成为东北亚传统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吉林省都市低碳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方案获批,建成后将改善长东北核心区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长德新区全面拉开“长春东北新城”框架。37平方公里起步区“七横、五纵”主干路网已经形成,基础设施、公用配套、园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全面铺开,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基本全覆盖,尚德华园百万平方米社区全面竣工,国家级开发区带动县域发展的新模式获得成功,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长春高新区坚持建管并重,在全市率先启动以市政设施为主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铺开,步入了现代化新型城市发展轨道。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向现代化国际新城迈进。成功申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盘点•数字八

五年累计实施民生计划429项;累计建成农民回迁住宅125万平方米。

“以民为本”建设幸福高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一轮发展这五年,是高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五年,更是高新区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的五年。做大“民生蛋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跨越发展的高新区更加关注民生,也更有能力保障、改善、发展民生。五年来累计实施民生计划429项。

安居是民生之愿。实施新一轮发展以来,长春高新区高标准建设农民回迁住宅125万平方米,部分小区做到当年拆迁当年入住,打造了全市回迁小区建设典范;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这些回迁小区有着好听的名字:富强小区、万顺小区、三佳小区、兴华园小区、尚德华园小区,这就是高新区农民的新家。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新一轮发展以来,长春高新区共开发就业岗位13.4万个,“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全市新政策接轨,成为全市唯一免费参保区域、唯一参保全覆盖区域、唯一女性55岁即可领取保障金的区域;统筹抓好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等社保扩面工作,加强低保和社会救助。

高新区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在南、北两区高标准建设了一实验和兴华学校两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和三所幼儿园,彻底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环境;引进了北京“维思德”、台湾“星福儿”、宋庆龄基金会和东北师大附小益田等知名幼儿园,极大提升了学前教育水平;市委党校迁建项目已完成。北师大附属学校正式落位建设。

在医疗方面,位于高新区南区的通源医院引进北京阜外医院先进技术,为区内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服务和优质的就医环境。此外,为满足区域群众多层次的就医需求,高新区不断完善医疗服务。在医疗保障方面,坚持预防为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仅为辖区农民缴纳个人参合款,还从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引入综合性医疗机构两方面入手,让百姓健康得到全方位呵护。建设4400平方米的奋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成为全省典范。另外,吉林省第二医院、吉林省第六医院也正式落位建设。

盘点•数字九

累计兑现扶持资金17.2亿元;制定有关扶持产业、企业发展政策100多项。

发展软环境打造硬实力。新一轮发展以来,高新区坚持软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的理念,把建设优质发展环境作为新一轮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来抓,以软环境构筑发展硬实力。围绕项目引进、建设、运营,落实服务主体责任,强化“三段式”接续服务;整合相关部门职能,构建了求助、投诉、咨询、服务“四位一体”的企业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完善南北两区政务服务大厅,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全市行风测评,高新区连续三年排名第一,软环境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

长春高新区始终把项目引进部门、招商综合部门及企业援助中心各负其责的“三段式跟踪服务”贯穿于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每个环节。将企业服务纳入岗位责任制,加大了考核奖惩力度。围绕项目引入搞好服务;围绕项目落位搞好服务;围绕项目成长搞好服务。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质量,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长春高新区首先把目光聚焦到企业服务网络的构建上。在高新区,不仅有企业援助中心和总商会专职负责对企业的各项援助工作,而且构建了管委会领导、各部门领导和部门联络员上下联动、协同互动的三级服务网络,还开通了企业服务“110”热线,24小时接收并及时处理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完善的政策体系是长春高新区构筑优质软环境的有力保证。两年来,长春高新区共制定扶持产业、企业、投融资发展及企业服务等政策和制度100多项,出台了《长春高新区服务企业责任制度》、《企业服务工作岗位责任制专项考评细则》,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

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一直是长春高新区打造优质软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春高新区强化南区政务大厅服务功能,按照“流程最短、效率最高”的原则,对全区备案审批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初步实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科学设置北区政务大厅布局,统筹考虑大厅功能,合理设置行政审批、社会服务等窗口;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开通一网式服务,打造“项目最少、环节最简、速度最快、服务最优”的审批平台;开展了重特大项目“绿色通道”服务,对重特大项目入区注册及建设审批涉事单位和部门,采取预告知制度,对涉企疑难问题,召开部门联席会议解决。2012年底开始,为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长春高新区推出服务企业新举措,在全区开展服务企业“三联三促”工作,即联合走访、促党工共建,联动服务、促企业发展,联建平台、促服务创新。通过设立重点企业服务专员,高新区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集成化的优质高效服务。五年来累计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17.2亿元。

盘点•数字十

在“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排名中,长春高新区由2008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16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由24位上升到第4位;连续多年被国内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和投资潜力园区”。

综合排名稳步晋级提升。2011年,国家对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完善,新出台的体系主要评价高新区的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机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了对园区发展理念,政府创新参与能力和资源整合力度的考核。

长春高新区由2008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16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由24位上升到第4位。这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的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了从产业布局到空间设计、从功能配套到环境提升等,健全的规划体系。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使长春高新区区域功能日益完善,要素集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创新发展的新优势全面显现。

得益于长春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发展路径等方面实现的转变。政产学研相互联系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自发松散型,向政府引导扶持、产学研有效互动式转变,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是政府配置创新资源,引导创新活动,培育发展高新高端产业的重要手段。新一轮发展中,高新区从提升区域战略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出发,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入手,促进政产学研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在技术层面深度融合,实现良性互动。产业培育由企业松散型聚集,向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集群发展转变,长春高新区以改造提升优势产业为基础,按照“产业链最长、供应链最短、价值链最优”的原则,着力构筑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建设要素集聚、功能优化、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型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产业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发展路径由单纯就优惠政策招引项目,向优先创造发展条件、提升区域功能、构筑资源禀赋优势吸引项目转变,长春高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以重塑基础、打造环境,促进区域增值、产业集聚,进行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和环境提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改善区域生态,努力把长春高新区打造成至东北地区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发展区域。

新一轮发展以来,长春高新区连续四年被国内权威机构评选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十强高新区”(《经济观察报》社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经济观察报》、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最具影响力产业新区”(搜狐焦点、搜狐财经,搜狐产业新区);“最具投资吸引力园区”(《环球时报》)。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23日—6月6日

上海虹桥火车站发生血腥斗殴

贵州仁怀茅台大桥及钟楼整体爆破成功

国内数位足球宝贝助威世界杯

精彩热图

雅安大妈高速路上的广场舞

北京颐和园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

世界麻将大师邀请赛 中国大妈PK洋妞

四川甘孜藏区文化旅游宣传周在京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