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减少”“多跑道”“‘裸考’艰辛”
——2011年上海高考呈现三大变化
2011年的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是全国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实行三大阵营“联考”后的第一次高考,也是上海近年来接收外地生源考生最多的一次高考。
记者在上海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采访中发现,与过去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同,今年的高考悄然呈现三重新变化:一是参考人数创下近年新低,高校面临“求生(源)”挑战;二是升学路径多元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从高考“独木桥”向多渠道过渡;三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使得进名校的竞争越发激烈,优质资源的稀缺牵动着考生和家长的敏感神经。
考生人数下降,高校面临“求生源”挑战
记者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了解到,上海约有61170名考生报考了2011年全国高考,人数与往年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数据显示,上海市2008年秋季高考的报考人数为9.93万人,2009年下降为7.5万人,2010年为6.6万人。
“这种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全国许多地区发生,我们预计明年的报考人数和今年差不多,然后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直到2016年开始才会逐步回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说,人口的自然变化是生源减少的重要因素,而教育部门在得到人口部门的预测信息后,已经进行了调整,录取率与去年持平,一些高校的招生计划相对向外省市学生倾斜。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示,生源减少将给录取院校带来不少挑战,首先影响的是高职高专和民办独立院校。特别是没有特色、对学生的培养长期不上层次、就业及教学质量不高的高职高专会感受到招生的压力。但是对学校来说,这也是一个机遇期,学生减少使得教学资源相对聚集,有利于抓内涵、抓质量建设。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近年来学校将本科生的招生人数每年缩减100人左右,研究生也调整结构、控制人数,而教师和学校投入每年都略有增加,师生比逐年减少。“降低招生人数一方面是呼应生源减少的情况,一方面也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必需。高等教育不是以培养人的数量取胜的,必须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到真正的人才上。”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