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东地区>上海>上海新闻
2011年上海高考三大变化:参考人数创下近年新低
2011-06-10 15:48:44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升学路径多样化让高考“降温”

2011年高考前,除了上海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传统项目,如“复旦水平测试”(俗称“千分考”)外,清华、上海交大、人大等7校联合举办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北大、复旦、港大等13校组织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同济、北理工、哈工大等9所“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合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等,吹响了2011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联考”的集结号。这些高校的联合自主招生选拔,使得不少考生在参加2011年高考前,已经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加分或“预录取”。

“我们一个班40多名学生,有20多名已经获得了复旦和上海交大的预录取资格,只要此次高考达到上海的一本线,被这些学校录取就应该没什么问题,所以感觉还是比较轻松吧。除了按照学校布置的复习要求准备一下之外,也没有闭关特训或者参加什么辅导班。”在上海第五十四中学考点,来自上海中学的考生顾舟弢告诉记者。

对于高考与前途的思量,不少考生也更加趋于理性。来自上海市杨浦区的考生施自强虽然之前报名参加2011年秋季高考,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弃考,转而选择入读职业院校的路线。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大学学费不断提高,虽然有助学金、奖学金等一系列举措,但还是会对贫困的家庭造成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对于成绩平平的他而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就读职业院校,对就业帮助会更大。“上海中高职贯通、三校生报考本科院校的举措都比较有力,另辟蹊径或许可以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余地。”

上海高中毕业生选择放弃高考,直接申请海外高校入读,也成为生源减少的因素之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留学一条龙”服务逐渐走向成熟。“以前觉得高考是决定孩子未来前途命运的重要节点,现在观念不同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可以换一条跑道实现,有条件、有机会的话,可以选择让孩子到国外接受本科教育。”从事媒体工作的考生家长杨湘红说。

“裸考”生录取份额缩减 名校竞争越发激烈

尽管在考前,家长与考生的情绪大多比较沉着和淡定,但当考生进入考场后,记者看到不少家长的脸上流露出紧张和担忧。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过渡中,进名校、上重点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对“裸考”生(即无任何加分,仅凭考试成绩报考高一级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考成为他们进入心仪的学校、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一搏。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考生杜海波的父亲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11年上海本地名校在之前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中,已经确定了大部分招生名额。“以复旦为例,今年总共招生2800余人,在‘千分考’中已经预录取了苏浙沪三地的考生700余人,除去其他有高考加分的学生、特招生等名额,真正‘裸考’录取的学生不足1000人。”

优质资源的稀缺一直牵动着考生和家长敏感的神经。2011年国内知名高校三大“联盟”的自主招生测试,使得获取高考加分和“预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多于往年;相对而言,高考“裸考”生所拥有的名校录取份额便相应缩减,而来自二、三线城市的“裸考”生若想进入名校,希望似乎更加渺茫。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考生李唯路便是典型的高考“裸考”生。 “其实孩子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他希望通过高考来选择比较好的学校和感兴趣的专业,作为家长我们非常支持,就是担心这样竞争会非常激烈。”李唯路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对此,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示,2011年高考考生和家长进名校、争夺优质资源的压力更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小学开始的应试教育压力;二是留大城市的打分情况和社会对文凭的认可等。他表示,学生和家长容易陷入报考名校的误区。其实,“对专业的喜爱、对行业的了解和对自身的适合,这些因素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一所学校的品牌。”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
2011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 详细

各地新闻
伟大历程>> 详细
点击排行
  外交部:中国要求越南停止一切在南沙侵权活动
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被“双开”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