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之际,国内的钢铁、水泥和工程机械等行业却感受到丝丝寒意。虽然我国的GDP增速环比仅回落0.5个百分点,但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以及宏观经济向消费转型,众多依赖投资的行业遭遇的“痛感”远大于数据表现。如何在阵痛中突围,成为当务之急。
培训被指变相裁员 三一重工“补课”遭质疑
作为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重工充分享受了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红利。2007年到2011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25%左右,三一重工的营业收入从91亿元增加到507亿元,利润从19亿元攀升至86亿元,迈入全球十大工程机械企业之列。
然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特别是投资增速放缓,之前风光的工程机械企业好景不再。今年上半年,国内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的销量同比出现30%左右的负增长,部分工程机械企业的利润降幅在50%以上。三一重工的表现虽好于整体,但6月以来股价也跌了20%左右。
让各方对三一重工产生怀疑的,是公司近期发生的“变相裁员”风波。7月初,三一重工在上海、昆山的数百名工程师因不满公司转岗政策,选择诉诸劳动仲裁。这引发了市场对于三一资金链状况的猜测。
对此,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日前在上海表示,所谓“裁员”纯属误会。他告诉记者,三一重工这些年人员扩张很快,8000名研发人员中有一半是近两年新招的。“之前整个行业高速增长,没时间对新进员工进行培训。现在缓下来了想补课,把一些高学历工程师送到车间去实习,却引来这么大的风波。”
向文波承认,虽然公司初衷是好的,但有些执行部门采取简单化操作,让工程师误以为转岗是惩罚性措施,以至于产生对立情绪。“现在这件事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处置,三一重工的资金链也没有问题,账面还有60多亿元的现金。”
“宏观好受微观难受” 钢铁水泥建材纷纷喊痛
虽然向文波进行了公开澄清,但“裁员”风波还是给企业上了一课。在发给媒体的一封邮件中,三一集团表示要正确把握当前形势,控制公司人员过快增长,非紧急必要的人才不能招聘。
三一的遭遇不是偶然。除了工程机械外,钢铁、水泥、建材等与投资和房地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纷纷喊痛。一些经济学家说,虽然当前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但不同企业的感受可能大不同,要关注这种“宏观好受、微观难受”的现象。
钢铁是“痛感”最深的行业之一。钢铁现货交易平台“西本新干线”监测到,近三个月国内钢价从4200元以上跌到3800元以下,最新报价仅3790元/吨。上海经销商反映,面对终端低迷的需求,很多人打出“不看报价,成交为主”的旗帜,“拼跌”氛围浓厚。“稳增长对市场的影响还在心理层面,难改钢价弱势下行的格局,”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说。在此背景下,宝钢宣布8月主流产品出厂价下调100-500元/吨不等,这意味着三季度钢铁公司的盈利继续不乐观。
水泥行业也备感“煎熬”。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介绍,当前的水泥价格已经回到了2008年的水平。全国的水泥均价下降20%,华东地区降幅最大,达到30%。当前水泥价格仍在探底,最差情况下还会跌10%。即使到达底部后,也会在底部运行一段时期,这取决于需求的回升空间。
转型、转场还是转行?
面对困境,投资依赖型产业该如何突围?
转型无疑摆在首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大多靠速度出效益、规模出效益,今后要转到靠管理出效益、创新出效益,即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在上海表示,企业的投资主要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在很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要把技术改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一般而言,技术改造的工期只有基本建设的一半,投资额只有其1/3,但带来的效益却是长久和可观的。
转场也是选择之一。向文波表示,国际化是三一今后的重要战略。特别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新兴国家市场,更是大有可为。目前,三一计划投资2亿美元在印尼建厂,以辐射整个东盟市场。另一家工程机械巨头徐工集团则选择在巴西布局,做大整个拉美市场。
转行则是无奈之举。以钢铁为例,目前行业产能已达9亿吨,而“十二五”规划预测的粗钢需求峰值不过7.7亿吨—8.2亿吨。由于主业新增空间不大,涉足非钢产业成为很多钢厂不得已的选择。虽然武钢的养猪曾引发争议,但却是一种现实举动:肉价支撑的CPI虽回落仍有2.2%的正增长,而钢价支撑的PPI却呈现2.1%的负增长。“所谓PPI向CPI传导,可以解释为钢价回落,钢厂出现亏损。钢厂开始养猪,最终导致肉价和CPI回落,”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评论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