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社会
社工热的冷思考:“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2011-04-06 09:33:16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截至3月30日零时,共有42800余名大学生在北京市1000个社工岗位的报名中获得考试资格,考录比例为42:1,超过了此前全市公务员考试的考录比例13:1。

虽然此次社工报考火热异常,但日前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缺乏能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工人才。社工缺口大、流失率高、社会认同感低等一系列问题浮上水面。与此同时,用北京户口奖励社工的规定也引发热议。

社工热的冷思考:“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工作中的社工。资料图片

社工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用户口奖励社工的做法是否可行?我国现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迎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史柏年、北京社科院城市研究所所长于燕燕三位社工专家。

“社工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在国外,社工被视为“社会的医生”备受尊重,然而在国内,社工却遭遇了社会地位低、人才缺口大、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史柏年将原因归结为两条:一方面,人们(包括政府和决策者)对社工的认识普遍不到位,认为这项工作谁都可以做,但其实不然,社工不是志愿者或义工,他们与律师、会计师一样同属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较低的待遇使社工难以安心持久地做这份工作,从而带来社工人才流失等后续问题。

“社工不是谁都可以做的。”李迎生解释道,实际上,专业社工主要通过专业知识和技巧为老弱病残、流动人口、妇女儿童、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他们不仅要帮助解决工作对象基本生活层面的困难,更要在心理安慰等精神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通过启发、引导并培养使之具备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具备一些专业技巧和方法,比如个案工作法、小组工作法等。这不是一般的志愿者所能掌握的。

北京社科院城市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于燕燕将“一般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工”两个概念做了认真比较。在她看来,北京市此次招聘的是“一般社会工作者”,因为对报考者没有专业上的限制。而近期媒体所报道“社工人才缺口大”,则主要指“专业社工”。她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在医疗事故的调解中,被医患双方寄予了希望和信任的客观调解者必须掌握相当的医疗专业知识,这就需要“专业社工”的参与。因此,她认为“专业社工”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

“我国社工教育实践远远不够”

史柏年认为,中国社工地位低的现实是由社工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决定的。首先,对职业定位的不明确或者过低,导致很多人不会选择这个专业,“选择了不一定安心学,学好的也不一定在这个领域就业。”其次,相应的配套制度不足。尽管现在也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但对参加考试人员条件的要求并不专业。准入制度的缺失导致培养与使用分家,在社会衔接上出现脱节。再次,尽管中国的社工人才建设近年来在专业教育方面发展迅猛,但多半是关起门来搞教育,脱离实际。“这种孤立、超前的教育模式,反过来会使社会对社工人才专业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我国的社工教育实践远远不够!”李迎生介绍道,在国外,社工专业的四年本科教育中有两年在实习,研究生也有一年的实习时间,这是我们现在的社工教育无法做到的。此外,我国专业社工的教学方案主要是全科式的基础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向西方借鉴较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中国不太适用,这就面临教学内容本土化的问题。比如,西方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至上,要求为工作对象保密,尊重个人隐私,不能代替当事人作决定等,这在我国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并不适用,比如对低保户进行公示的规定等。

史柏年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社工是文化敏感性很强的职业,必须与本土的文化习俗、制度背景结合,才能发挥工作的优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镜头] 从2011到2015年,中关村将面向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国家发展所特需的各类人才,建设“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人才特区。>> 详细
点击排行
  王志刚任科学技术部党组副书记(图/简历)
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激励机制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