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中国作家生存状态引关注 大多作家收入不如白领

2012-10-15 09:11:38 来源:广州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争议

作协是否需要存在 作家是否需要供养

作家沙漠舟临死前,仅靠馒头充饥,令人叹息。几年前,韩寒在网上公开叫骂作协体制:称作家由国家财政拨发工资养活,是体制诟病,作家被圈养后根本无心创作。长期以来,围绕此说法的争论不断。可是现在大家也看到了,莫言作为体制内作家,并以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身份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告诉记者,“文学是需要供养的,莫言的获奖,对那些诟病作协体制的人,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那么作家是否需要供养呢?文坛“射雕五虎将”之一的作家洪峰曾因生活窘困走上沈阳街头乞讨,昨日,记者试图联系洪峰,想了解一下他的生活现状,由于当事人不愿接听电话,记者最后采访了同样是“射雕五虎将”、洪峰的朋友马原。马原告诉记者,因为洪峰现在有了正高职称,生活不会再有问题,起码不会像2006年那样上街乞讨。由于版税太低,纯文学的作品市场销售有限,单靠写作,一个作家很难维持生计。

记者了解到,洪峰创作了相当多优秀的作品,如《生命之流》、《湮没》、《瀚海》、《极地之侧》、《走出与返回》等,如果没有体制为他解决生存问题,他能否坚持写作,还是疑问。

转机

商业运作提升稿酬

茅盾文学奖评委、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和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在谈到中国作家生存现状时,分别表示,“在中国当下,大部分畅销书是没有文学价值的,有一些仅有负面价值,严重误导大众。”“目前有一种状况,市场标准取代了文学标准,精英作家和汉语整体水准都在下降。”

相比严肃文学,青春文学渐成热点。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后起之秀,通过各种商业运作,已经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影响,每每推出新作,皆能一呼百应,动辄发行过百万册。

2009年后,随着民营出版商的崛起,事情开始出现变化,一些传统作家的严肃作品也开始遵循商业模式运作。麦家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其新作《风语》被北京精典博维公司以500万元的天价买下,而周国平的《宝贝宝贝》则被北京凤凰联动以1000万元的价格买下。在民营出版商的推动下,中国作家的版税有望迎来光明前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羊坚强"天生倒立

科学家预测千年后人类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