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是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忆起当年侨生趣事,数代同堂皆校友。
笔者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兄弟姐妹同读集美华侨补校(后为集美华文学院,本文统称“侨校”)的比比皆是。1964年1月,在父亲王仁章的支持下,我和妹妹王碧芬离开父母和弟妹,从缅甸只身回国就读侨校。
当年除了我们兄妹之外,我们同班中兄弟姐妹同时回国就读集美侨校的还有新加坡侨生林德华和林德明兄弟,印尼侨生潘铭琪和潘郁霭兄妹,老挝侨生苏宁馨、苏玉玲、苏宁康三兄妹,越南(北越)侨生王义辉、王义智、王义仁三兄弟,缅甸侨生洪土基、洪金治姐弟,新加坡侨生陈锦南和陈林川兄弟等。
1960年回国的印尼侨生、孪生姐妹袁爱双和袁爱对,1964年在高考落取之后,坚决要求上山下乡,得到海外父母的支持,成了侨校学生的典范。
兄弟姐妹双双回国就读集美侨校会如此踊跃,那是因为陈嘉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不仅中国内地人尊敬他,海外华侨也非常尊敬他,而且陈嘉庚光辉名字有着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
同时,陈嘉庚倡议创办的集美侨校,不但为海外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特别在祖国极其困难时期,对贫苦归侨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学金,而且注重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党和政府要求学校领导对侨生在“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原则下,还要求对侨生们进行严格教育。
侨校有着一整套适合海外侨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治校方法,其“严治校、严治教、严治学”的办学方针受海外华侨的赞誉,纷纷将女子送到侨校读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参加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
1980年,集美侨校复办不久,笔者的襟兄苏一新便来信联系,提出把儿子送到侨校读书。
第二年冬天,大姐郑锦珍带着儿子苏冠英,千里迢迢地从缅甸送到侨校,同来自泰国、菲律宾的华侨子女一起在侨校接受华文教育。
不久,旅居香港的集美侨校校友苏培祥、杜素娟也把女儿送到侨校学习。
侨校复办后,许多校友们从印尼、泰国、缅甸、菲律宾纷纷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他们曾经就读的母校学习、锻练……
1997年国务院侨办决定将集美侨校建制并入华侨大学,成立集美华文学院。但许多海外校友、华侨仍然对“集美华侨补校”独有情种,眷念这块“集美”旧牌,他们不但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集美,还介绍自己的亲友把子女送到集美华文学院学习华文。
2008年,缅甸福建同乡总会会长吕振膑把女儿吕美霞送到集美华文学院学习,2012年又把自己的侄儿送到侨校学习。
2012年9月,缅甸华侨华人慈善总会会长苏一新再次把自己的孙子苏上诚(苏冠英之子)送到集美华文学院读书……
比起其他众多的院校,集美学校建校百年里,数代同堂或一家三、四代为集美校友、或兄弟姐妹为集美校友,在集美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更是多不胜举。因为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陈嘉庚为集美学校制定的“诚毅”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使成千上万的学子云集到集美学校…… (王起鹍 作者系:中国致公党中央海外联谊委员会委员、厦门市海外联谊会顾问、厦门市政协特邀研究员、香港集美校友会名誉会长、集美侨校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理事长、原厦门市侨联副主席、致公党厦门市委副主委)
实习编辑 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