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职业能力建设成绩显著
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人才。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是职业能力建设事业发展速度最快、取得成绩最突出、发挥作用最明显的历史时期。
5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上下扭紧“民生为本、人才优先”这根主线,及时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在政策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在职业培训方面,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
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几年来,我们通过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提出了新理念,积累了新经验,开发了新技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
培训制度初步完善
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初步建立,为促进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专项资金中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规模就接近230亿元,每年享受政府补贴培训的人数有2000余万人。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以技工院校为骨干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健全,为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提供了重要平台。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技工院校2998所,其中技师学院200多所,高级技工学校530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达到421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职业技能资格体系逐步完善,为广大劳动者通过技能成才畅通了渠道。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9803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累计有1.1亿人次通过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人才队伍初步建立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不妨来看一组“十一五”时期的数据:全国举办国家级一类、二类竞赛124项,涉及近300个职业(工种),每年都有上千万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职业院校学生参加竞赛;全国评选表彰了20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6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900名“全国技术能手”,有789名高技能人才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特别是2010年10月7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标志着我国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正式走向国际舞台。
截至2010年底,全国高技能人才达2880万人。广大高技能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晓初表示,职业能力建设已经逐步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的转换器,成为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