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旭:微量放射物对我国无影响
对于空气中已经检测到的这些微量放射物,其实根本不会对人的身体和我们周围的环境造成任何影响,对此有关专家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进行了解释,核辐射的计量单位中一个毫西弗等于一千个微西弗,而我们目前监测到的计量更是微乎其微。
问:医学来讲如此小剂量的碘131已经被吸入到人体当中之后,有没有可能产生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不应该,因为我们本身是生活在有辐射的环境当中,我们做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国家阳江它的本底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三倍,这个是十万分之一的增加,那个比我们这个高三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了大量几十年的流行病血调查,他们发病率和死亡率和我们没有差别,所以大家不用担心。
问:这种情况下大家想需不需要做特别防护,我们需要多在家待的,尽量避免上街吗,需要吗?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不需要,我们知道在日本控制的,测你福岛核电站是20公里,20公里到30公里采取隐蔽,我们国家离日本福岛核电站最近也是1000多公里,并且我们检测是极其微量的,
问:对出现了放射性物质地区的居民,他们需要上街戴口罩吗?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不需要,正常生活就可以。
问:怀着宝宝的妈妈比较担心,身体比较敏感,他们需不需要做特别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不需要,这个极其微量,相当于天然本底的十万分之一,对本底的这个水平没有任何改变,
问:所谓本底是指?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我们生活在具有天然的辐射环境当中,包括土壤和各种材料当中,有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它的放出射线,放出射线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这个环境当中有一个本底水平,这就是我们一个基线。
问:自然界就存在?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是。
问:正常辐射我们这么多年已经可以承受了,但是比如碘131是人工合成的,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是不一样的?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有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从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平时从事碘131操作的人员,还有用这个来做实验的人员,用碘131进行疾病诊断的这些医护人员,他们经常在接触,他们接触的量比这个量大得多,我们也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健康的影响,并且我们的放射性工作人员,他的控制的剂量限制是五年平均20个毫西弗,我们公众控制剂量是1个毫西弗。
问:以目前医学标准来讲,这个量足以对人体造成危害吗?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不应该,我们本底按照北京算每小时0.06微西弗,这是我们本底水平,它的三倍的话,就是0.18个微西弗,比较一下就是一次拍一次胸片接触的剂量是360个微西弗左右,这个量和它比起来是很大的差距,另外我们在100个毫西弗下观察不到任何影响。
监测数据每日更新
目前,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有关部门发布的环境辐射监测报告,这些数据都是怎么得出来的,请继续听听记者对专家的采访。
问:很多人很关心现在公布大量的数据,它们来源是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在全国设立了很多的环境辐射监测站,他们对空气当中放射性物质和环境的a剂量率进行监测,如果一旦发现有放射性物质,他们就会在第一时间把这个结果报出来。
问:这个信息的通道大概是什么频率,多长时间数据会汇总一次?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就是a剂量率每天实时更新的,每天更新一次,在网站上可以看到。
问:这个a剂量率是?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环境的辐射水平,还有大流量的空气采样,采样检测一般因为量很低,采完样要用a谱来检测。
问:这是经过采样得出的数据,这个采样是不是能够准确全面反映目前状况?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如果空气当中要抽取样品,抽取空气,抽完了以后在一个滤膜上,如果有放射性物质就吸附到滤膜上,我们把这个滤膜进行检测,每天都要采样,对每天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能够达到一个实时监测的目的。
问:既然是极微量的核素碘,甚至是不需要关注的一个水平,但依然保持每天对这个信息的公开,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方式?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因为环保系统在全国都分布有监测点,有100多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进行了加密,也就是分布的点有增加,像沿海地区都增加,另外监测的频率也增加,原来可能测一天或更长的时间才往上汇总数据,现在要求密度加强,比如三小时报一次,或者六小时报一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加密,这样信息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国家的信息公开要求把这个发布出来,让公众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