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作为政协委员的姚明不仅因为巨人身高显得“鹤立鸡群”,更因为他的明星光彩受到记者的围追堵截,能带来什么提案更成为衡量他是真“参政”还是当“摆设”的焦点,搞得他不无抱怨地说:“如果我没有提案,就会被你们判不合格?”“刘翔那时被你们逼得很惨!”专访过程中,他三次强调:“被逼出来的提案永远不是好提案。”
没有正面回答带来提案,就被一些人解读为无提案,从而引来风言风语。3月3日政协会议开幕后,很快证实了姚明有提案,且下了不少功夫撰写。尽管姚明没有挑明他的提案内容到底是什么,可对自己“中国梦”的解读已经表明他在事关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思考上有着相当的深度与分量。
人们以为,在海外征战多年的姚明心中的“中国梦”,一定有着游子般的激情四射、沧桑感悟,其实不然。姚明说:我的“中国梦”是体育可以回归教育,真正发挥锻炼体魄、启人心智的作用。要改变原先体育仅仅是“为国争光”、“为家乡争光”的概念,使其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说这就是一个国际级体育巨星的“中国梦”,实在显得太平淡;可要是从一个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衡量,又显得很不寻常。其不寻常之处就在于将最基本的常识非得让一个荣誉等身的运动员说出来,才让我们恍然大悟。
举办奥运会时,我们讨论“更快更高更强”;举办全运会时,我们高喊“增强人民体质”,似乎我们的“举国体制”与奥运精神的差距仅仅是金牌第一还是全民健身之间的鸿沟,可唯独没有人响亮地提出体育的本源是教育这一最基本的概念。
何谓体育?与这个最熟悉不过的词语伴随了一辈子的人,恐怕也很少认真想过。笔者也是由姚明所提才第一次去查词典。词典的解释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简言之,就是通过身体运动实现的教育。运动是其手段,获得教育才是根本。长期以来我们为什么不往这方面想,因为从来就认为体育就是依靠身体的活动、运动,那个“育”字是怎么贴上去的,不知道。
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行业这样认为,大概还不要紧。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危险就大了。可我们每个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环顾现实生活的周围,难道不是这样吗?
从小我们在学校或家庭里就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学习与运动是“阵营”分明的壁垒:凡是脑瓜聪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是很少参加运动队的,只有那些四肢发达、成绩又差的人方为搞体育的料。小小年龄便选拔进专业运动队(或体校)的他们,便注定以后与学习无缘,完全靠身体和运动水平决定了以后人生。一旦身体发育出问题或成绩上不去,退役能当上保安是他们的基本就业去向。另一大从事“学习”考学阵营的人,体育运动便变得可有可无。考试任务紧了,体育课可以取消;教室紧了,体育场所是首先考虑的地方;近年随着一些地方举办比赛跑死学生,很多学校便将运动会视为灾祸,只要认为有危险的项目一律取消。
基层如此,上升到国家层面状况同样令人堪忧。在令国人自豪的奥运金牌数量雄立世界,由“举国体制”供养专业运动员数量全球第一的后面,许多世界冠军、金牌得主在残酷的生命极限训练比赛的背后,真正享受得到了多少教育,从来就是公众诟病的话题。在这方面,姚明有深切体会,郎平有深切体会,李娜在“过山车”式的成绩起落时被人指为“自身所具备素质”决定后,就更有深切体会。
作为运动员,姚明指出的是庞大的运动员群体所遭受的运动与教育的割裂状况,但指向的却是我们整个民族长期以来全民性地对体育认识上的误区,可谓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想想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可能都与体育相处,但何曾想过体育运动与生俱来的教育功能,它本身承载的启人心智的重要作用?这么大一个国家和民族将体育只重视了“体”的手段,而抛弃了“育”的本源,该是多大问题,又会演化为多大的危险!
姚明的“中国梦”,令人叫好!(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