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穿越灾难 砥砺奋进

2013-04-25 17:54: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震。

同样是春天,5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3年前的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

从芦山回望玉树,回望汶川,那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拥有这些坚实的内核,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我们对生命更加善待珍惜,救灾应对更加有效有序,社会心态更加成熟理性……灾难中生长的力量,滋养着中华民族砥砺奋进。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抢救生命、保护人民,一次次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信念和一致行动

“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第一任务是救人,要抓住黄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当灾难再次降临,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飞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4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方法,坚决完成好抗震救灾这项重大任务。

一切似曾相识。困境绝地,共产党员挺身而出。

在受灾严重的雅安市中里镇龙泉村5组,村支书杨才俊迅速带领党员突击队抢险救人,连续9小时坚守一线,会同陆续抵达的消防、医疗人员,从废墟中解救出4名群众。目前,雅安1.1万多名市、县(区)党政干部、3200余支党员抗灾小分队、近10万名党员奋战在救灾一线。

一切似曾相识。生死关头,人民子弟兵紧急出征。

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的武警芦山县中队官兵迅速展开救援。

在一栋坍塌的三层民居下,一名孕妇和8岁孩子被埋。官兵们小心翼翼徒手刨开一块块砖瓦,将孩子成功救出。面对被横梁压住双腿的孕妇,他们找来水和食物,为孕妇补充能量。同时,利用液压千斤顶将横梁慢慢顶起,再将一块块水泥板切开挪走,顺着清理出的缝隙轻轻将孕妇一点点挪出。

历经4个多小时,孕妇终于脱险。

截至22日18时,包括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消防干警、民兵预备役等在内的抢险救援队伍达2.4万多人。短短72小时,人民子弟兵先后搜救治疗群众2800多人,运送各类物资1300多吨。

一切似曾相识。危急时刻,白衣天使再担重任。

转移至四川省人民医院救治的程筱,家住芦山县龙门乡,地震时被震垮的房子埋了半个多小时。获救时,5岁的她已奄奄一息。经过抢救,小程筱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她情绪极不稳定,有时还把头藏在被子里痛哭。

怎么办?心理支持小组的专家让程筱的妈妈配合医护人员给女儿洗头,亲人在场让程筱感到安心,加上其他心理疏导措施,小程筱终于慢慢平静下来。

截至24日12时,全省共救治伤员23959人次,累计住院治疗6144人,出院4633人。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时空在改变,不变的是生命至上的人性光辉,是深植于国家肌体的以人为本理念。

今天,在芦山灾区,救援还在继续。搜救、救治期间,一个个妻子、丈夫、父亲、儿子、兄弟、同事、朋友的生命,被从死亡边缘拽回。

反应迅速,科学高效。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中国在总结中提升,健全法律,完善机制,危机应对体系日益成熟

地震后仅2个小时,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救援队首批36名医护人员、5辆应急救援车就在重庆集结完毕,迅速进发,成为首支抵达灾区的省外医疗救援队伍。这次,他们第一次将野战手术车开进震中村庄,一天时间就巡诊1300多人次,处理伤员130多人次。

不仅是医疗救援,几年来,在总结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等经验基础上,我国在反应速度、物质准备、技术装备、联动机制等诸多方面,应急力量和能力都大大增强。

这是一份芦山地震后1个小时左右的很不完整的“应急时刻”:

20日8时03分,震后1分钟,中国地震局发布自动地震速报信息;8时16分,发布正式地震速报信息;8时20分,启动地震应急I级响应。

强震发生仅仅10分钟,成都军区及四川省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时成立;武警四川总队所属官兵就近展开救援……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汶川 芦山县 孕妇 灾区 生命通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焦点图片

美宠物狗与男童做“双胞胎”

王诗龄“强吻”kimi林志颖显尴尬 曝俩萌娃有爱瞬间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精彩热图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