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改革“人”是关键——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和统筹城乡改革述评
这是一份真切期盼:推进城镇化,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缩小城乡二元鸿沟的途径。
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然而质量不高,真正“人的城镇化”只有34%左右。
党的十八大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后,一幅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已在银川生活、创业5年的王小萍夫妇,吃尽了苦头。今年银川市宣布实施新的户籍政策,一家人终于圆了进城梦。
“我女儿现在可以在银川市上学了,我们也可以申请创业贷款了,我还想去试试申请经济适用房。”王小萍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
目前,全国18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14个省(区、市)探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初步为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开辟了通道。2013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要明确外来务工人员申请住房保障的条件、程序和轮候规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创新社会管理,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关系社会公平正义。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既创造服务,也需要服务。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目前每年新增常住人口2000多万。城镇人口增加,对道路、供水、公交等基础设施必然增加需求。如果建设不能跟上,城市有序运行就会出现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不断加大市政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力度,市政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一系列涉及长远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
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说:“为加强市政建设的资金保障,中央财政在安排转移支付时充分考虑外来人口因素,连续几年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并强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政支持。”
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对人口集聚的支撑作用,才能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机制体制创新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现行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
徐绍史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以改革的红利释放发展的潜力。”
在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王家庵村,村民周立新第一次以农民身份办理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这一切都得益于内江市今年实施的统筹城乡养老保险方案。
异地高考破冰,农民工纳入保障房保障范围,推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近来一项项举措,可以看出政府为推动人口城镇化创造公平制度环境的决心。
展望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创新机制体制的空间还很大:
——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
——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和投融资机制,为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
人们期待着,我国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记者杜宇、江国成)
实习编辑 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