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日渐转暖,活跃在福海县乡村的“钟点工”,怀揣拥有的技能,依托地缘优势,在“家门口”紧抓春耕生产用工需求忙着赚“外块”。
每天与“上族族”一样,按时按点上班的村民吉喜珍说:“自打在县里找到工作后,每天除了八小时工作时间外,偶尔加个班,一点也不耽误照顾到家里,每月挣个1500多元钱还能贴补家用呢。
同吉喜珍一样,在县上谋到工作的还有村民张小兰。怀有一技之长的她,在县里的百富汉堡找到符合自己的岗位,一个月的收入达到2000多元。
近日,在福海县阿尔达乡劳务中介所,与往日相比,前来报名寻工作的村民多了起来,负责人张春萍比往日也更加忙碌,一方面和用工老板做好用工情况的登记,一方面与求职的村民做好求职需求的登记。
“每到一开春,我家的座机、手机就闲不下来,天天都有电话进来,有咨询目前哪里需要人的?也有老板让帮忙找几个人干活的,基本就是这些事儿多一些……”劳务中介所负责人张春萍说着。
这几天,张春萍又把各用工单位、用工老板的用人情况重新的整理了下,根据每个留守村民技能特长、就业意愿、劳动报酬等几项内容重新梳理归类,方便在招人时,能一个不落地帮着村民们介绍到符合自己的岗位。
在采访时遇到阿尔达乡干河子二村村委员张宏,他告诉笔者:“村里的好些农机‘能手’这几天都在家里对自己的机子进行维护和保养,到这个月的月底,他们就开始忙活了,大部分开大车、大型机械车的小伙都准备要大干一场呢。”
而更多的村民,也都铆足了劲头,准备借着春耕生产巧打“时间差”,在劳务中介所的介绍下,组团做好“钟点工”每日赚取现钱,在家门口增收。
阿尔达乡因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多地少,80%的村民以外出务工,发展二、三产业作为增收主渠道。
“这两年来,随着多孔砖厂、海瑞德管业等多家企业入驻,给我们乡的村民们搭建了就业增收的平台。今年,我乡将紧抓住华能公司、路通集团、四川鸿展等企业陆续入驻工业园区的良好机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人均劳务增收300元的目标。”该乡党委书记孙金超介绍到。
据了解,该乡针对常年外出务工者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实际问题,启动“千名农牧民培训创业就业计划”,进一步提高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创业能力,同时将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基地以及劳务市场有效对接,实行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培育一批能适应要求的后备“产业工人”,打造劳务品牌,优化服务机制,形成从培训、输出到转移的完整链条,真正实现从“家门口”走进企业变身为“蓝领”实现增收致富。(记者毛卫华 通讯员胡玉萍)
实习编辑:于熙
相关文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