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低保了,标准还不断在提高,生活不发愁了。”领取到低保的拉萨市丹杰林巷孤寡老人达瓦扎西的话透着满满的幸福。
从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到实施乡镇周转房、工作暖棚、蔬菜大棚和棚户区改造;从稳定和扩大就业到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从刺激消费到稳控物价……201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着力实施民生先动,继续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年初自治区在继续加大民生补助提标扩面力度的同时,实施11项新的民生政策,不断刷新着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心中的幸福指数。
投入大受益广——
民生建设增力度
近年来,自治区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不断加大,党的民生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2014年,我区安排70多亿元资金,在继续加大民生补助提标扩面力度的同时,实施多项新的民生政策。
据了解,仅2014年上半年,全区教科文卫、社会保障、农牧林水等民生重点支出就完成345.73亿元,增长34.84%。已开工五保集中供养项目34个、孤儿集中收养项目4个,还有19个项目正在招投标,共落实投资8.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任务的66%,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4万人次。物价整体呈平稳回落态势,年涨幅处于可控区间。
自治区2014下半年再安排6000多万元,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再提高5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再提高200元,五保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再提高750元。同时,继续抓好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工程建设,以实现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5%、所有孤儿得到有效救助的目标。
同时,自治区筹集资金50至60亿元,实施乡镇周转房、蔬菜大棚和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用2至3年时间,基本解决基层周转房缺口问题,切实改善基层干部职工的办公生活条件。
在消费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自治区安排1亿元资金,适时恢复家电家具下乡补贴政策,将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纳入采购目录大宗商品补贴对象,将以旧换新补贴对象扩展到全区居民。加快发展消费金融,鼓励居民利用担保抵押贷款,培育汽车、住房、家电、个人电子等大宗商品消费热点和新兴消费热点。执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性增收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增收促消费。
在稳控物价中,自治区积极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应急机制,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加大牛羊肉和酥油等生活必需品储备,实施好“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工程,大力支持牛羊肉、奶制品、糌粑、蔬菜等专业合作组织直接进入消费市场。同时,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顺民意暖民心——
民生建设升温度
“现在买菜啊,不仅方便,而且还便宜很多。”家住拉萨市城关区丹杰林社区的央金老阿妈最近心情一直不错。原来,困扰她很久的“买菜难”问题在今年有了着落。而这一切还得益于菜篮子工程惠民平价直销车项目的实施。
据了解,拉萨市城关区实施的菜篮子工程惠民平价蔬菜直销车项目,把比农贸市场、超市便宜10%—30%的蔬菜送到居住在老城区、廉租房内的居民家门口,真正做到了方便实惠,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拉萨市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一系列造福人民的民生举措,让西藏各族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每年办好利民惠民、利寺惠僧“十件实事”,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区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百姓的吃穿住行用、“柴米油盐酱醋”都是民生,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群众的幸福指数。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善于细致入微地体察民情,从百姓最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抓起。
近年来,在区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西藏的民生建设越来越细致入微,真正把民生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现了西藏籍高校应届毕业生全就业、往届毕业生基本就业,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切实做到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经常有收入。
强化医疗卫生,建立了以拉萨市为中心,遍布全区城乡的藏医、西医、中医相结合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一村一卫生室”目标;完成7000例先心病儿童免费救治,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全区农牧民,对城乡居民和在编僧尼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健全社保体系。提高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18项民生补助标准,农牧区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2600元,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3%以上,5576名孤儿得到有效救助,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实现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大力发展教育。落实15年义务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免费“三包”政策,年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900元。“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初中毛入学率、高中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1.98%、98.75%、72.23%、27.71%,扫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
民生建设火力开——
百姓生活有“盼头”
昌都市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的83户村民对现在生活的大变化津津乐道:“安居工程”帮助修了房,农牧民免费医疗提高到每年340元,村医也提高了待遇……
民生建设千头万绪,涉及面广。近年来,自治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作为全区经济建设的主题贯穿其中。实践中,自治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全区人民的庄严承诺,牢牢抓住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加以解决。
据了解,2014年,我区提高的11项民生补助标准中,包括城乡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教育补助、农村五保户供养等,还首次发放全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生活补助,惠及九成自治区人口。
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三老”人员生活补贴标准,每人每月增加50元;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600元调整到2900元。提高村医待遇,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基本报酬标准,均由每人每月300元提至600元;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105元提高到120元。同时,今年,我区还首次发放全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生活补助。
此外,提高了农牧区医疗制度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40元提高到38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00元提至340元。
山南扎囊县社会福利院78岁的五保户白玛拉珍老人说:“在这里,衣食住行和身体健康情况都不用担心,工作人员对我们都很好,晚年生活很开心,日子过得也特别有‘盼头’。”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凸显了自治区关注民生的情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440元提至49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1750元提高到1950元。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民生保障网络越织越密,一笔笔“真金白银”直接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踏实感和幸福感。
一个个不断提升的数字,代表的不仅是成就,更是自治区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是老百姓的日子从活得有保障向活得更滋润的跨越。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西藏的“民生蓝图”,必将浓墨重彩,更为可期。(记者刘倩茹 琼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