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网络双重夹击 昆明实体音像店如何突围

2012-08-15 10:46:15 来源:云南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只有音乐发烧友注意到,自2012年8月5日,昆明大部分音像店又开始营业,此时,距离它们集体歇业已近一个月。

在绝大部分市民心中,音像店集体歇业波澜未惊。几乎所有受访的店主都对停业原因讳莫如深。

追寻这次音像店集体歇业的原因,更像是一次对实体音像店的怀旧之旅。

面临打击盗版和网络下载的双重夹击,音像店日薄西山的现状,已是不争的事实。正与时代渐行渐远的实体音像店,该如何转型?

现象 城区音像店进入“隐身模式”

花鸟市场深处有一家当天唯一在营业的音像店,离这家音像店不远,一个卖饰品小摊上,陈列着一些碟片,上面写着汽车专用CD。

李先生玩了21年CD音乐,是一位资深音乐发烧友。今年7月20日,他在昆明的街头寻找音像店,一路从昆明主城区寻到关上、马街、北市区……结果发现:昆明音像店九成关门歇业。

7月22日,民航路中段一家音像店大门紧锁,挂着“铺面转让,有意者面谈”;白龙路一家过去常有人光顾的音像店也关门了;在新迎小区白云路一家歇业的音像店,张贴的影视宣传画已被清理,没了过去热闹的景象,但依稀可见歇业前的规模。

在正义街花鸟市场,市场深处有家很小的音像店在营业。音像店里四个货架上分别摆放着音乐碟和故事碟,门外还零散放着一些。“我不晓得什么情况”,老板勉强挤出微笑,“别人不营业是别人的事儿,我管不着”。老板娘将门外的碟片收拾进店内,随后就把卷帘门缓缓拉下。

这是花鸟市场当天唯一在营业的音像店,离这家音像店不远,一个卖饰品小摊上,陈列着一些碟片,上面写着汽车专用CD。

而在丹霞路上的一家音像出租店也贴上了暂停营业的告示,“平时生意很不错”,旁边一家商铺的老板说:“为应付检查,店主已关门快一个星期了,这种状况还将持续半个月左右。”很多居民陆续反映,小区附近的音像出租店都关门了,有少数几家会在晚上开一段时间。

原因 多部门专项整治引发连锁效应

一名店主说,“附近音像店卖的大多是盗版碟,一听到什么整顿消息,就会关门避风头,反正生意也不是很好,停业几天影响不大”。

城区大部分音像店为什么都关门了?

“是公安局经侦支队进行了整顿,才导致一些音像店关门。”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一名工作人员透露,“除非音像店触及到非常严重的法律法规,一般情况下,文化局不会采取关停这么严厉的处罚。”

7月16日, 西山警方在新浪微博上发布“警讯”:近日,西山分局经侦大队分别在船房村、杨家地村、马街、车家壁等地捣毁非法经营音像制品窝点13个,现场查获盗版光盘12000余张,抓获嫌疑人20人。

在全国“扫黄”办暗访组对昆明市出版物市场进行明察暗访,并通报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后,7月31日,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发布的《昆明市落实全国“扫黄”办工作要求》显示,7月24、25日,由昆明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在同一时间对城区出版物销售点进行了专项整治。

昆明市“扫黄办”一位不愿表露身份的人士透露,“经侦大队联合多部门开展了一次破案会战,收缴了大量的盗版光碟后,‘扫黄办’才开始参与鉴定工作,但也只是小部分,大部分的盗版光碟被送到了市里,截至目前,缴获的盗版光碟还没有鉴定完。”

歇业近一个月的音像店重新开业,其中缘由,店主们大都避而不谈。

“关门个把星期太正常了”,圆西路星旗音像店隔壁商铺的一名店主说,“附近音像店卖的大多是盗版碟,一听到什么整顿的消息,就会关门避风头,反正生意也不是很好,停业几天影响也不大”。

昆明这次音像店集体停业并不是个例,早在2002年的杭州、2006年的长春,音像店都曾因出售“非法出版物”,在执法部门进行专项打击时,出现不同程度的集体歇业事件。(冷文军)

冲击 正版无力对战盗版和互联网

杨奎峰的正版音像店“经营惨淡”,他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更没有一辆车,而同一时期很多做盗版的人早已开上了宝马。

李先生高中开始爱上CD音乐,到处淘碟是他多年不变的乐趣,他见证了CD在昆明的出现、兴盛和衰败;杨奎峰,一名经营了17年正版CD的店主,深刻体会到盗版和互联网的双重夹击下实体音像业的艰难。

李先生印象中,90年代初,CD在昆明开始出现,一张不少于80元,只有少数高收入家庭才有能力购买。

到90年代中期,市场上已出现盗版,13元就能买到一张,李先生回忆说,“盗版CD选择面更广,价格更低,很多消费者都愿意购买”。

在盗版的强烈冲击下,1995年,杨奎峰决心开一家“只卖正版CD的音像店”,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回忆起刚开店的那段时间,他说,“来往的大多都是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发烧友,其他类型的顾客却很少见。”

90年代末期,盗版已经很猖獗了。杨奎峰的音像店“经营惨淡”,他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更没有一辆车,而同一时期很多做盗版生意的人却早已开上了宝马,住上了豪宅,他打趣地说,“每次见识到我的顽固,他们都要嘲弄我一番”。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音像市场雪上加霜,各种数字化的东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MP3、MP4等轻便简单的播放载体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跟李先生相反的事,妻子钟情于数码产品听音乐,对音乐CD并不感冒。李先生曾花了3000多元买了一个索尼CD音乐播放器打算送给妻子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却并不领情,反而说想要一个MP3。

杨奎峰说:“10多年过去了,音像店不少忠实的老顾客,受网络的影响开始慢慢流失”。盗版的猖獗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双重夹击下,实体音像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营举步维艰。

困境 实体音像店错位优势不再

以往音像店占据渠道优势,多少能让消费者享受些先听、先睹为快的优越感,但这些优势几乎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如今的音像店,遭遇着相比实体书店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生存困境。

刚刚大学毕业的李勇,想买一张老CD送给同学,但跑了几家音像店都没有找到。来到新知图书城后发现,原本位于一楼的音像制品专区被移到了二楼,店面也比原先小了不少。

兴苑路,一家叫“天堂鸟音像店”的卷帘店门紧闭着,“这家店已经转租出去十多天了”,旁边一家咖啡馆老板张女士说,“之前的生意好像还不错,在CD爱好者中很有名气”。

张女士平时喜欢听歌看电影,不过都是通过网络下载或是去电影院,“正版CD一张就八九十,太贵了”,她笑着说。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类似“天堂鸟音像店”这样已经转租出去的音像店不在少数。

“音像店行业萎缩和唱片业的兴衰也有很大的关系。”建设路一家小型音像店的负责人说,现在流行歌手唱片的发行量整体下降,唱片业不好做,作为下游产业的音像店自然也吃不饱。

盗版的横行霸道,音像制品经营商不断地站在版权保护的队伍里摇旗呐喊,但 “录音制品出版三个月后不经授权即可翻唱”的著作权法草案一经公布,仿佛是在音乐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各种质疑声不绝于耳。盗版和网络的双重夹击,让像杨奎峰这样坚守时间更长的店家对版权保护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十米一个,百米一打的繁盛景象一去不复返,附近就只剩两家单体店了。”杨奎峰的音像店在北京路颐高数码城麦登高数码广场4楼,音像店走过了十余个春秋,店内四周摆放着CD展示柜,中间接近三分之一的空间被辟为茶室,“单靠音像业务连房租都挣不够,尝试着连带做做音响出售生意,往后也不至于沦落到出路全无的地步。”

音像店为何不再受待见?杨奎峰将网络和数字音乐的冲击看做“罪魁祸首”:以往音像店占据渠道优势,多少能让消费者享受些先听、先睹为快的优越感。APE等无损数字音乐格式的出现、外省乃至海外进口CD网购便捷程度的提升,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令这些优势消失殆尽。“私家车多起来,车载CD还算是近期有市场的销售类别,但随着车载MP3播放器的普及,最后的这块防御阵地恐怕也将沦陷。”说到这杨奎峰声音更加低沉。

从“余音绕梁”到看似体面的“茶香满室”,杨奎峰感觉自己这家小店的变迁就是北京路乃至昆明城区音像制品经营商整体发展命运的一个缩影。

出路 音乐人音像企业都应转型

杨奎峰认为,音像业的出路就是电子商务之路,“未来的音像市场必然呈现传统的音像店、网络图书音像店和数字音像网站三足鼎立的格局。”

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开展打击盗版的专项行动,但往往收效甚微。“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会对盗版进行一些专项打击行动,但针对性不够强”,杨奎峰说,“不应该仅仅打击那些涉黄涉黑的光碟”。

作为音像企业,由于其层层加价落后的分销制度,再加上出版商和发行商为牟取暴利通过行业垄断制订了过高的价格,远远超出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才给盗版产品的猖獗制造了机会。因此,打击盗版不光需要“堵”,还要靠“疏”,需要音像企业从自身寻找解决办法,真正将正版产品的价格降下来。

“面对盗版和网络的双重夹击,音乐人必须转变思路。”李先生说,“音乐人也应接受新鲜事物,选择音乐呈现的载体时,70%可利用网络,30%利用CD呈现,并且要加强网络技术,让网络音乐只支持一次转载,不能进行二次传播。”

而音像店也应找到明确的市场定位,避开高昂的房租,向成本更低、管理更为规范的店中店转型。店中店销售平台借助商场超市的柜台,一方面设计更加紧凑与合理,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可以顺便看碟、买碟。

杨奎峰认为,音像业的出路就是电子商务之路,“未来的音像市场必然呈现传统的音像店、网络图书音像店和数字音像网站三足鼎立的格局,只不过资源配置将更加合理,发行流通也将更加市场化。”试探性地在网络上进行数字产品的发行及营销,整个过程不涉及现金,不涉及实物,是一种借助科技进步的完全数字化的产品营销新模式。

专家解读

音像业应利用新媒体

张宏雷律师:从事版权法律工作十多年,资深电影和唱片发烧友,代理过多起影视版权诉讼,如亮剑、杀破狼、集结号,也代理过张惠妹MTV诉昆明各KTV系列诉讼,国内唱片、电影多年来的兴衰起落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

都市时报:您怎样看待盗版对CD业的影响?

张律师:盗版对正版唱片的打击相当于慢性毒药,目前的市场恶果已经可见,正版市场已萎缩到微乎其微,国内正版CD本来已经堪称廉价(均价30元-50元),去年我在香港最大唱片店HMV看到,CD均价200港币。昆明各音像店,CD以盗版为主,版权人无分文回报,恶性循环,内地唱片业实际上变成了“盗版业”。

都市时报:网络的出现对音像业产生了多大的冲击?

张律师:网络对于正版的打击相当于癌症。2006年我去参加过在广东音像城举办的中国音像博览会,盛况空前,现在看来是网络癌症恶化前的回光返照,今年广东音像城已基本歇业,记得当时文化部还在会场举办了一个打击盗版成就展览,现在看来,网络可以举办一个消灭正版和盗版成就展。据我观察,在很多中小城市,网络把盗版都消灭了,当地的小孩子都知道,要看电影,上网去。

都市时报:对盗版频繁的打击为何仍收效甚微?

张律师:打击不利的原因在于雷声大雨点小,著作权相关法律理论正确,但执行疲软。最重要的是我国对公民财产权等“实权”的法律保护尚且未充分重视;对作为“虚权”的知识产权保护无迫切性。盗版猖獗根本原因在于对著作权保护的不在乎、不重视。传统观念里,普通百姓有“窃书不算偷”的模糊认识,以偷窃为耻,但不以盗版为耻;而在国外,“盗版等于盗窃”,已经深入人心,法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都市时报:音像行业该怎样突出重围?

张律师:音像业应当利用新媒体和现代支付手段,参考苹果、亚马逊等国外版权交易新体系,改变国人不愿意、不方便为唱片付费的传统意识。当然,如果没有国内著作权政策司法的重视,盗版特别是网络盗版在中国只会越来越不可收拾,唱片业可能一蹶不振,甚至全军覆没。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