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新世纪初,我国将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立足市情,科学制定与正确实施《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于加快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关 键性、奠基性意义。
一、加快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一)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九五”时期,克服 了经济紧缩、亚洲金融危机和严重干旱等困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五年内翻 了一番,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为新世纪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 进一步增强。“九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13.1%(按可比价格计算)。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6%,第二产业增长14.1%,第三产业增长14.9%。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达到11760元,年均增长12.1%。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八五”时期增加1.3倍,年均增长16.7%。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5年的21.6 ∶42.4∶36.0,到2000年调整为14.7∶44.3∶41.0。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汽 车、农副产品深 加工、高新技术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非国有经济和开发区 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0%和30%。全市组建各类企业集团 136户,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20余户。
——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国有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转换机制为突破口,加快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53%的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住房、人事、 分配制度等项改革逐步深入。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 额五年平均增长33.7%,进出口总额占全市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2%,比1995年提高2.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2.4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000多户,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逐年增强。提前完成引松一、二期工程,日增90 万吨原水,日供水能力达到115.8万吨。电力供应基本满足需要,城市热化率达到55%,城 市综合气化率达到93%。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6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23部/百人(含移动电话)。市区道路改善明显,农村乡乡之间通柏油路。城市大气质量明显提高,绿化覆盖率 达到38.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3平方米。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到2000年,城市人均可支配 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550元和2420元,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5平方米,农村 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显著,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常 住人口总数达到733.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6‰以内。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平均寿命达到72岁。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二)机遇和挑战
“十五”期间,我市现代化建设将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 展开。宏观环境的变化,总体上为长春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新机遇,但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全球经济形势总体趋好。尤其 是加入WTO后,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充分利用国外资本、技术 、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但入世后,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 对我市粗放型农业和稚弱的汽车工业,将产生较大冲击。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随着国内市场机制的强化,市场体系的完善,我市可以在 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聚集加快发展的要素,获得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我市市场经济体制建 设相对滞后,影响发展环境的优化与城市凝聚力的增强,一些转制迟缓的国有企业生存空间 更为狭窄。
——我国经济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时期。国家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宏观环境,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我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十分突出,要同时完成加 速传统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城乡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任务,必须付出超常的努力。
——我市具备加快发展的比较优势。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人力资源充足,可满足多层次需求;开发区增长势头强劲,发展空间广阔;主导产业有相当基础,发展后劲很大;对先进技术学习吸收能力较强,有发挥后发优势的潜质;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总体服务功能逐步增强。这些条件利于我市持续快速发展。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正视制约发展的诸多矛盾和困难。经济总量不大,财政收入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国有经济比重偏大,多数企业素质不高,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 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缓慢;经济外向度不高,进出口贸易总额较小;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科技教育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 盾日渐突出,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不快,社会就业渠道不宽,社会 保障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一 定时期内将继续存在,不可避免地影响加快发展的进程。但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善于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逐步消化矛盾。
二、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我市将由初步实现小康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经济将由以传统工业为 主向现代工业过渡,农村经济将进入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对外开放将进 一步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体制建设将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转 向全面建设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将由打基础阶段转入快速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继续实施五大战略:
——依法治市战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完善法规体系,优化法制环境,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建设法制化城市。
——科教兴市战略。通过科教优先发展,加大科教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带动经济持 续发展,为产业升级并向知识经济迈进奠定基础。
——开放带动战略。通过筑巢引凤,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经验 ,扩大国际合作,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路子,增强我市经济实力与竞争能力。
——县域突破战略。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把发展县域 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突破点,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工业的主要增长点,围绕农 业增效、农民增收、财力增强,加快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全市 城乡一体化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发展环境,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资源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四)重点任务与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突出发展工业,围绕工业调整 农业, 完善提高服务业,建设“三个基地”,壮大“四大主导行业”,完成“十项阶段性任务”, 初步把我市建成适合企业发展、适应人才建业、适宜市民居住,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 区域性中心城市,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宏伟目标跨越。
1、建设三个基地
——汽车产业基地。巩固汽车产业优势,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 汽车科研开发,壮大汽车产业规模,提高汽车零部件配套水平和辐射能力,完善汽车服务体 系,把我市建成集汽车制造、科研开发、教育、旅游、贸易、服务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汽车 产业基地。
健全产业化组织形式, 拉长产业链,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科教文化基地。推进科技市场化进程,加强科研开发,加快技术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抢占部分领域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 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产业,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长春特色文化,培育汽车文化、影视文化、科技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十五”期间,力争把我市 建成区域性科教文化基地。
2、壮大四大主导行业
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面向市场需求,继续加快发展汽车、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三大支 柱产业。“十五”期间,突出壮大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四个主导 行业,加大投入,壮大规模,提高水平,延伸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到2005年,各主 导行业销售额均达到200亿元以上,其中汽车产业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
3、完成十项阶段性任务
——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模与实力。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五年平均增长12%左右(按可比价格计算),力争比2000年翻一番。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 000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1.3%。
——基本完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产业振兴与产业调整并重,围绕工业调整第一产业 ,改造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退出大部分竞争领域,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到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3∶42∶45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38∶22∶40,非公有经济比重达到60%左右。
——总体实现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努力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城乡人民生活力争达到国内中上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着力解决城 乡劳动者就业问题。加快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普通住宅建设和农村住宅建设,增加居住面 积,改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五年平均增长10.2%和13.2%。
——奠定县域工业化基础。依托县域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注重 多层次加工转化,着力发展精深加工,积极开发优质名牌产品。以县城、市郊卫星镇、部分 建制镇为重点,规划建设新兴工业园区、乡企小区和产业化龙头项目,基本形成布局合理、 各具特色、竞争能力较强的县域工业体系。到2005年,县级财政实现自我收支平衡。
——显著改善交通通讯条件。科学规划城乡道路布局,提高城乡道路标准,加快建设长春国 际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绕城、环县(市)高等级公路;建成以多媒体为基本传播手段的数字 化通讯网络,完善长春信息港及信息网络工程。到2005年,新增公路500公里,新增互联网 用户20万户,基本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体系。
——奠定生态城市基础。完善以法治化管理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恢复生态系统,加强 生态建设与保护,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促进资源 、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05年,初步形成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体系基础。全市 森林 覆盖率达到1453%,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 。
——初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在加快长春市区建设,扩大城市规模与实力的同时,加强县 (市)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中等城市的承载能力。加快建设经济强镇,发展一批卫星城 、小城市,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 化水平达到50%左右。
——建成以开发区为主体的长春南部新城。全力支持开发区加快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高 起点建设,大规模引进,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建成光电子、生物制 药、玉米加工等一批新兴工业园区,汽车和电脑两大区域性批发市场以及净月、双阳生态旅 游基地。到2005年,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50%左右。
——提高城乡现代文明程度。实施文化名城战略,精心开发保护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建设一 批现代文化设施,培育文化精品,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开展“文明社区 、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提高居民素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
——提升人才存量与质量。坚持挖潜、培育、引进、储备并重,高、中、初级人才协同开发 的原 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高层次专业技术队伍、高级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和 高素质的党政管理干部队伍。改善人才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县域经济
以农民增收、财力增强、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体制创新为基础,以农村工业化为重点,构筑贸工农一体,产加销相连的龙型经济体系,加快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一)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加快由数量向质量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型、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型跨越,实现农村 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长6%。
1、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
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推动种植业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粮食作物 向优质化、专用化发展,压缩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专用玉米、优质水稻和优质大豆种植 面积。经济作物重点围绕薯类、瓜菜、果品、花卉苗木、优质烟叶、特种油料、药材、食用 菌等八大类上规模、上水平、上品系。饲料作物重点发展高能量、优质蛋白品种。城市近郊逐步退出粮食生产,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建设农业观光区,形成都市型农业圈。到2005年 ,粮经饲比例调整为70∶25∶5;经济作物品系乡镇达到50个;建设都市农业示范镇15个; 建成万顷现代农业示范区、50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区、100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50万亩旱 田节水灌溉示范区、50万亩优质绿色水稻及标准化栽培示范区、50万亩出口蔬菜示范区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区。
2、加快发展畜牧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构筑以畜牧业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框 架,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大市。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发展50个畜牧业强乡(镇),培育25万个 养殖大户。积极发展精品畜牧业。推行标准化生产,重点搞好品种改良和饲养方式的改进, 提高畜产品品质, 降低饲养成本。猪、牛、禽、鹿等常规品种实现良种化,三元杂交猪和三元杂交牛分别达到 90%和85%;山鸡、鸵鸟、香猪、小尾寒羊等新特品种扩繁扩养,形成规模。搞好无规定疫 病区建设,控制疫病的发生,实现兽医卫生与国际标准接轨。
3、加速发展乡镇企业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实施三大工程:实施小区带动工程。在全面搞好乡企小区规 划的基础上,突出建设100个重点乡镇小区,构筑小城镇经济群。实施“三强”工程。发展 30个销售额超20亿元、税金超1000万元的重点乡镇;扶持60个销售额超10亿元 、税金超50万元的强村;壮大30户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改造一批重点企业,创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名 牌产品,造就一批跨世纪的企业家队伍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提高乡镇企业的运营质量和效益。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围绕“发展十条龙,建设食品城”总体目标,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结的商品生产基地,培育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龙头企业群体,整体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建设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围绕产业龙头,建设专用玉米、优质水稻、瘦肉型猪、肉牛、 肉鸡、肉鹅、梅花鹿、肉羊细毛羊、蔬菜、果品十大原料基地,基地生产水平与龙头加工需 求相适应,基地与龙头结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培育20户龙头企业。每个区建1-2个、每个县(市)建2—3个、全市建20个规模较大、 纳税较多、外向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龙头企业群体。
——完善提高十条龙型系列加工。玉米系列,开发赖氨酸、果糖、燃料酒精、变性淀粉等下 游产品,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吨;大豆系列,开发精炼油、大豆蛋白、脂肪酸等产品,加工 能力达到100万吨;水稻系列,精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肉猪系列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头;肉 牛系列加工能力达到40万头;鸡系列加工能力达到1.4亿只;鹅系列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只 ;鹿系列产品销售额达到20亿元;酒系列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蔬菜系列加工能力达到50万 吨。
(三)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
以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为目标,壮大主体,强化载体,创新手段,实现流通向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双向延伸。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深化县(市)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加快实行股份制, 吸引广大农民入股,组建新的农产品经销组织。以流通为主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00个。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引导农民从事流通和中介服务,农村经纪人队伍达到10万人。
——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产区市场建设为重点,构筑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市场网络。重点建设城区农产品综合市场及五棵树黄牛、弓棚子生猪、万金塔羽绒、布海瓜菜、上 河湾果品、鹿乡鹿产品等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专业批发市场。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业生产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搞好农产 品的加工、收储、运输服务。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 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息系统,建立准确、及时、系统的农业信息网络,信息终端达到5000个。创新农产品营销手段,组织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定期办好“农博会”。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次推进、配套建设”的原则,重点建 设中等城市,择优扶持示范镇,适度合并乡镇,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十五”期间,九台市建成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榆树市、德惠市、 农安县城的基础设施形成20万人的承载能力。五棵树、合隆、伏龙泉、米沙子、卡伦等基础 较好的小城镇,人口规模力争达到5万以上。到2005年,全市农村非农业人口占农村总人口 的40%以上。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和城乡生态环境为目标,推进良种、水利、林业、仓储“四大 工程”建设。
——良种工程。重点建设玉米、大豆、蔬菜、种苗、优质肉种牛、瘦肉型猪等6个良种繁 育基地,满足生产需求,发展种子产业。
——水利工程。遵循抗旱与除涝并重的原则,重点搞好二松治理、伊通河城区段治理、 石头口门水库增容、饮马河和松沐两大灌区改造、涝区治理、西部旱区节水保水灌溉6个项 目建设,使全市防洪、除涝、灌溉、供水能力显著提高。
——林业工程。重点搞好环城绿化带、松嫩流域重点防护林、大黑山脉水土保持林、长春近 郊生态林项目建设。到2005年新增人工造林面积45万亩。
——仓储工程。发展钢板仓,全面改善粮食仓储条件。完成3个国家粮食储备库和6个世行项 目粮食中转库建设,新增仓储能力85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