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O管线运输终端
12月25日,俄总统普京借助视频连线参加了ESPO二期工程启动仪式。
2012年12月25日,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 输油管线(ESPO)二期工程正式启用。俄总统普京当天借助视频连线参加了二期工程位于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的启用仪式,并发表电视讲话称:“第二期工程竣工后,俄罗斯向亚太市场的输送潜力将开始扩大。这对俄罗斯来说意义深远。”
据了解,ESPO全线长约4200公里,由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Transneft)历时6年建设完成,耗资高达250多亿美元。管线西起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东至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地区科济米诺湾。一期工程包括铺设从泰舍特至斯科沃罗季诺的管线,以及在科济米诺湾建设石油出口设施。二期工程建设从斯科沃罗季诺至科济米诺湾的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已经于2009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二期工程自2010年初开工建设。
俄罗斯《观点报》以“为亚洲而建的管道”为题,称俄罗斯将利用ESPO向亚太国家出口石油,其未来的石油出口重心将东移。
法新社强调普京为一条通往太平洋、耗资250亿美元的新输油管道的二期工程主持启用仪式,这表明,ESPO的启用意味着俄罗斯这个能源大国正在逐渐摆脱对停滞不前的欧洲市场的依赖。
路透社将ESPO喻为可与沙皇的西伯利亚铁路相比肩,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完成的最大基础设施工程。并称俄罗斯将其国内东部的石油管道延伸到了太平洋,是看重亚洲能源市场的丰厚利润,普京也极力鼓励国内各油气公司增加在亚洲市场的份额。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报》在报道中预计,ESPO输油管道将实现普京的梦想――巩固俄罗斯作为国际石油市场主导力量的地位。
外媒普遍认为,俄罗斯此举是希望将经由ESPO运输的石油价格作为亚太地区的基准价格,借此同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定价标准竞争。
数据显示,俄罗斯2012年通过科济米诺码头出口了1560万至1600万吨石油,2013年出口量预计将达到2100万吨,2014年可以达到2400万至2500万吨石油,预计2015年可以达到3000万吨石油。根据联合石油数据库(JODI)11月19日提供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已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日产石油约1050万桶,已超过欧佩克成员沙特的972万桶。
俄罗斯此前一直通过铁路将产自东西伯利亚油田的石油运送至科济米诺湾,再出口至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而ESPO可以将西伯利亚东部贝加尔湖以西油田与中俄边界附近的重要太平洋港口科济米诺连为一体。
据俄罗斯驻华使馆提供的消息,目前中国也是ESPO输油管线系统最主要的用户之一。根据2009年中俄政府间双边协议,俄罗斯在ESPO管线上建立了“斯科沃罗季诺―漠河”支线,并自2011年1月1日起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
ESPO二期工程完工后,俄罗斯加强了对欧洲与亚太国家的原油市场影响力,随时可调整向东方和西方市场供应原油的比例。仅一期工程在今年运输的原油中就有近1/3出口到了日本。尽管石油出口商会根据收益率来决定石油出口的线路,但欧洲完全有理由担心俄罗斯会减少向西方国家运输石油。2013年的输油计划显示,俄将减供欧洲石油,尤以波罗的海乌斯特卢伽港的减幅最大,将减少20%。
然而,管道运营商Transneft的总裁尼古拉・托卡列夫在启用仪式上表示,二期工程运输的大部分原油目的地是美国。他说:“美国市场将接收35%来自科济米诺湾的石油,大约30%运至日本,其余的运至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韩国。 ”
不过,如今俄要向美出口石油,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由于北美页岩气革命使加拿大和美国都实现了自给自足。随着美国石油产量不断增加,今后几年将会超过俄罗斯和沙特。
此外,还有一些行业分析师质疑俄罗斯是否有能力同时向东西方国家稳定供应石油。俄罗斯计划2013年通过ESPO二期工程运送大约1800万吨原油,另有大约400万吨原油经由铁路运输。目前为止,ESPO一期工程每年从东西伯利亚向位于俄中边界的斯科沃罗季诺镇输送的石油达3000万吨,随着二期工程启用,一期的输送能力也将提高到每年5000万吨。
瑞士银行能源市场策略师朱利叶斯・沃克对此表示担忧:“由于东西伯利亚一些油田产量不如预期,满足管道运输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挑战。”
俄罗斯储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能源分析师瓦列里・涅斯捷罗夫认为,东西伯利亚的石油产量目前刚刚达到现有管道的输送能力。二期工程的启用必须依靠来自西西伯利亚油田的石油,盲目扩大管道的输送能力毫无意义。(来源:人民网-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