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小善常为而效大"主题征文--让慈善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013-05-31 12:31: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为失学儿童捐款、为贫困地区捐衣被、慈善一日捐、春蕾计划、义务献血、济困、赈灾、助老助残……这些慈善公益活动,你参加过几次?我想,不管是因为单位组织,还是自愿,大部分人都多多少少做过不少善事,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颗爱心,但是我想问的是:你把做慈善象吃饭、喝水那样当做你生活必须的一部分吗?

  有些人会说:我做不到,我不是雷锋,不是陈光标,我没有能力帮助别人,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慈善不是某个人的专利,很多平凡的人却做出了许多不平凡、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比如被评为CCTV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我们青岛家喻户晓的“微尘”。“微尘”产生于2005年印度洋海啸募捐活动中。2005年印度洋海啸席卷了东南亚,这场自然灾害致使数十万人失去了生命。一时间,世界各国人民都向东南亚受灾群众伸出了援助之手。青岛一对中年夫妇顶着狂风、冒着严寒来到青岛市红十字会捐款处,捐出五万元人民币,当工作人员问及姓名时,她说自己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一样,这样做仅仅是尽点微薄之力而已。在他们名字的那栏,他们只留下了“微尘”两个字,用行动诠释了大爱无声。事迹在社会传开之后,青岛市以“微尘”名义捐款的人和群体越来越多。如今,“微尘”已经以一种隐姓埋名的无私奉献形态,频频出现于青岛的各种公益活动中,成为青岛市民奉献爱心、扶贫济困的一面旗帜。在“微尘”效应的带动下,青岛出现了慈善人家、红飘带、文明伞、笑姐团队等一大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危救困的慈善团体,这些平凡人的爱心善举,汇成一股股爱的暖流,流淌在青岛这个海滨城市的大街小巷。

  慈善离我们并不遥远,做善事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有爱心,慈善就在我们身边。慈善无小事,三国诸葛亮曰:勿以小善而不为。单鸿明,一个普通的电业职工,从2004年起,开始资助贫困学生。8年的时间里,他前后共资助了4名学生,他资助的学生有的已经学有所长;有的已经完成学业的,他又帮忙联系工作。在他的带动和感召下,他有5个朋友分别资助了5名学生。单鸿明在资助贫困学生的同时,还一直默默地帮助一所小学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他先后为这所小学捐助了5000余元的音响设施、2000余元的体育器械;为小学生捐赠凳子4000余元;为教师更换新办公桌4000余元。几年来,累计捐赠办公、学习用品、设施近2万元。为此,当地教委将“尊师重教,功在千秋”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送到他所在的单位—即墨市供电公司。他的善举也感动了即墨人民,2002年,单鸿明以高票当选2002年度即墨市“身边的好人”。单鸿明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只能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

  《爱的奉献》里有这样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善小常为而效大,让我们行动起来,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爱心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慈善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赵海梅)
编辑: 柳洪杰 标签: 微尘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