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日,第八届北京—东京论坛在日本东京开幕,数百名中日来宾出席。以下是新华社高级记者江冶在媒体分论坛的讲话摘要:
中日双方对各自国民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尽管两国国民对中日关系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认可,但两国间存在的诸如领土争端等问题,仍严重影响着国民间相互好感度的提升。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在国家关系中能称得上“世代友好”的也仅有中日两国。可是,在两国全面提升战略互惠关系的今天,两国国民的相互好感度和亲近感长期在低位徘徊,作为媒体的一员对此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从中更清醒地认识到媒体在增进两国民间友好交往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增强媒体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客观地讲,无论是从中国方面还是从日本方面,媒体对对方国家的全面报道,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以及人文交流等,都远远超过第三国,中日两国的相互关注度之高也仅次于中美和日美。那么,双方如此空前的报道规模和极高的关注度,却没有带来两国国民的相互理解的加深和友谊的增进,两国媒体应共同找一找原因。我们知道,各自国民中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人都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对方国家和两国关系的。
那么,从报道的层面上讲,是什么影响了相互国民对对方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导致了两国国民情感的长期对立?笔者认为,一些媒体为追求发行量或收视率,迎合民众中的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夸大或渲染了对对方负面报道,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对于钓鱼岛、东海等双方间有严重争议问题的报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连篇累牍地进行鼓噪,刺激受众的敏感神经,增加对立情绪,而更应考虑报道的消极效果,尽量将事件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朝着有利于事件的解决方向进行舆论引导而不是激化矛盾。在这方面可以说中国的主流媒体(官方媒体)做得更稳妥一些。
再比如,日本的个别媒体在对中国的报道和所登载的所谓知名人士的涉华文章中,明显带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我们认为这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延续,不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友好感情。2002年5月8日发生了5名身份不明者闯日本驻沈阳领馆事件,今天我们再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当时日本方面的报道,我们很难从中感受到当时站岗执勤的中国武警做法是符合维也纳领事公约规定、完全是出于保卫日领馆及其人员安全的责任感,当时的日本受众通过报道能正确理解中方的善意行为吗?
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两国的报道体制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媒体,不仅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更应成为两国人民沟通思想、加深相互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为此,双方媒体应首先树立起大局观,审慎对待有可能刺激对方敏感神经的事件事态的报道,不能以简单的“客观报道”之托词,回避社会责任,当然更不能“恶意炒作”,避免情绪化而应更趋于理性,让彼此国家的人民看到一个真实的对方,并在此基础上牢固双方世代友好的纽带。
(作者:新华社高级记者 江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