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第九届北京-东京论坛进行到各分论坛报告和对话阶段。中国日报社美国分社总编辑里戈对媒体分论坛讨论的情况进行了报告,以下是里戈总结的全文:
很高兴昨天和小仓先生主持媒体分论坛,他在最后提出来两国的媒体人要做“诤友”,大家要互相交心的意思。昨天我们在会上媒体分论坛的核心主题就是从舆论调查看国民关系,如何增进国民的相互尊重。一个下午4个小时的时间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分论坛的组成来看,日方在工藤先生率领下,是6位全男士,中方是三男三女,充分体现中国女士是半边天。中国的组成是三位媒体从业人员和三位学者,在这个论坛的开始,首先由日本所的女研究员金嬴分析了一下这个民调,民调数字很多,这里面三个重要的数字。一个就是两个国家不持好感的民众有9成,第二双方超过7成的民众认为中日关系很重要,这也是未来我们搞好中日关系的基础。第三对于媒体来说非常关键的数字,两国国民互相有过互访经历的,大约就是3%的概念。也就是说中国也好,日本也好,两个国家对对方感受很大影响的因素就是媒体,媒体在这里面有着很重要的职责。
同时,我们这一次今年比照去年和前年的北京-东京论坛发现,钓鱼岛的因素绕不开,小仓大使建议是不是两国媒体不谈钓鱼岛,我们在会上讨论了5个平方公里没有人住,做什么也做不成,做这个事情把两国关系搞这个样子,是不是媒体不报了。领土问题你放在那,像1972-2012,40年间你不去碰它就不是事,如果你碰它就是天大的事。讨论的时候中日双方谈到两个关键的切入点,一个就是叫专业主义,一个叫民族主义。日方强调我们日本之所以报道很多中日关系的负面的事情基于专业主义,有什么报什么。问题就来了,对于反日游行,在电视上一遍一遍播,给日本公众的印象是什么。
昨天我们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章念生先生指出,面对一些新闻事件我们怎么样做到不去放大它的效果,这个事情到底有多大能不能做一个客观的报道,不要让这些事情做后续的事情产生影响。不要因为民族主义的倾向,去忽略了应该报道的事情,这一点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何兰也指出,这一点上中国媒体做的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她也谈到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日本很正面好的东西我们报道是不够的。
大家有建议,中日媒体应该以两国的大局为重,理智客观报道对方,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地区和平稳定多释放正能量。所以接下来的问题,两国媒体在改善中日关系方面能够做些什么,马为公先生提出,媒体的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件,也应该搭建交流的平台。特别是中日关系的困难时期,媒体更要努力成为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一个桥梁。这个观点还是得到相当广泛的认同。在具体做什么方面,人民中国杂志的王众一先生提到两国间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像宫崎峻的名字在中国年轻人当中还是很受欢迎,像在80年代我们在座的年龄在40岁、50岁的朋友们还记得当年中央电视台可以播日本的电视连续剧,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国家电视台多长时间没有播过日本的电视连续剧,韩剧对大家的影响可以看出来在中韩关系的塑造上起了正面的作用。
日本电影还是刚刚我说的那个年龄段对一些日本的影星怀着非常好的记忆,山口白惠,中野良子,中日两国在文化领域确实能够做很多事情。同时金嬴提出两国的记者关注政治的议题,应该着眼于民生的议题,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二战的时候,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毒气弹的问题,比如慰安妇的问题。很多这些议题都是两国公众非常关心的,中日两国的媒体人能不能携手对这些问题能够做一些深入的全面贴近的报道,其实有大量的工作是可以做的。
日方也提出一个观点,当中日邦交邓小平1978年去日本跟日本领导人就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换文的时候,那时候的具体情况是中国需要大发展。福田康夫前首相提出的议题符合当时这个大背景,这个情况下中日两国比较顺畅的走到一起。所以日本朋友提出今天这个情况下有没有可能让中日两国再找到一个新的更大的议题,像过去那样我们把钓鱼岛的问题搁置下来,虽然周恩来和邓小平说我们的智慧不够,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后人,作为后人发现我们的智慧不如前人。
作为结论性的一个内容需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都认为中日两国的媒体人也好,中日两国人民也好,其实很对问题的看法观念都是长期形成的。通过一个论坛,通过短短几个小时的互相讨论,要改变对方的看法,坦率的说很难,几乎是接近于不可能的使命。我们论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论坛的意义是说,让大家敞开心扉,把想说的话说了,让大家有跟更深入的了解,本身它也做到了相互尊重,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把中日关系朝向一个更稳定更健康的方向去发展,这是我们媒体组讨论的情况,谢谢。
(来源:中国日报网 信莲)